第5部分(第1/4 頁)
閃酥髁鰨�敲粗荒芩得髦洩�鈉笠堤�弈埽�洩�木�靡脖亟�ナСぞ玫木赫�Α!。ǘ嚶嗟幕埃捍爍逶詒凰募液獻髏教逡圓煌��蟯爍搴螅�沼讜凇噸洩�攣胖芸�飛嫌猩窘詰乜�觥#�
高薪才能維持高發展
我不久前曾在《中國新聞週刊》上撰文,根據工人的生產力水平,計算出中國工人“應得的”月薪水平至少為三千元以上,進而推出了目前中國的勞動者實際收入過低的結論。我不是職業經濟學家,此論為一些人所不以為然也不奇怪。不過,最近西方自由經濟的輿論“旗艦”《經濟學人》雜誌,綜合新近的資料和經濟學分析,得出了類似的結論,並進一步指出中國勞動者收入過低已經威脅到中國的經濟發展。
該雜誌指出,中國的消費佔GDP的比例,已經從1990年代初期的47%降到了2006年的36%。與此相對,美國的這一比值則高達70%!這是中國經濟過度依賴出口、無法拉動內需的關鍵。過去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這一低消費的原因,是中國缺乏基本的社會保障系統(如醫療保險、退休金制度等等),人們缺乏安全感,只有過度儲蓄以防不測。但這一解釋經不起資料的考驗。根據世界銀行的研究,從1990年代初期到2006年,中國家庭儲蓄佔GDP的比例,已經從21%下降到了15%。再以儲蓄佔個人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來計算,同期的儲蓄率已經從30%下降到了25%。消費率不是隨著儲蓄率的下降而上升,而是在儲蓄率下降的同時也跟著下降,錢存得越少消費越少。
顯然,內需不足無法單用儲蓄率來解釋。真正的原因實際上非常直截了當:中國老百姓沒有錢。根據世界銀行的估算,從1998到2005年,中國工資收入在GDP中所佔的比例從53%下降到了41%,如果用圖表上的曲線來演示,這一下降和消費率下降的曲線基本平行。相比之下,美國工資在GDP中的比例經過了長年的下降後,仍然維持在56%的水平。難怪《經濟學人》驚呼:儘管許多國家都出現了工資在GDP中所佔比例下降的現象,但沒有任何一個地方的下降有中國這樣急劇。
另外,近年來美國的工資水平雖然下降,但這種下降多少被投資收入的提高所補償。美國的許多家庭都是持有股票的。家庭財富隨著股市而上漲。在中國,雖然股市火熱,但投資收入在2005年僅佔GDP的2%,美國則為15%左右。更不用說,雖然中國的國民經濟維持著兩位數左右的高增長,儲蓄的利率則低得出奇。美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雖然不及中國的一半,銀行的定期儲蓄利率卻接近甚至超過5%,比目前GDP的增長率還高。這樣的對比顯示出:中國老百姓辛辛苦苦掙了那麼一點錢,因為缺乏社會保障而不得不維持著高儲蓄(美國人僅將其收入的1%存起來),但儲蓄的回報卻遠在市場價值之下。
造成這樣的原因是什麼?世界銀行的一項研究指出,計劃經濟所遺留下來的財政金融系統是壓低工資的根源。在中國,大型國營企業和有關係的大公司佔據著各種壟斷優勢,可以從銀行中得到低息貸款。這一點,在中國大型國企從事海外併購時就被媒體揭破:中國的大企業併購時從銀行拿到了市場價值以下的利率,資本費用被人為地壓低,自然出得起大價錢。難怪《華爾街日報》為一些中國企業在美國併購的失敗而痛心疾首:中國以虛高的價錢購買美國資產,這是天下再合算不過的買賣,過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可惡的貿易保護主義砸了美國人的買賣!
要不斷給大企業這樣的金融優惠,路徑有兩個:一是壓低老百姓的儲蓄利率,這樣銀行才能低息給大企業提供資金,任其燒錢;一是切斷民間企業或中小企業的財源,或者對之只以高息貸款。這樣,最能創造就業機會的中小企業就很難發展,乃至連大學畢業生都找不到工作。《經濟學人》在另一報道中指出,在印度的製造業中,87%的僱員就職於10人以下的小企業;在中國則僅有5%。中國在製造業上領先於印度,在服務業中落後,也和這一現實有關。製造業更講究規模優勢,服務業則更仰仗小企業的活力和創意。中國以資本密集型的模式刺激了製造業,卻無意中抑制了勞動力密集型的服務業的發展。勞動力規模成長緩慢,自然壓底了工資總額在GDP中的比例。
這樣的模式不改變,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後果嚴重。首先,缺乏內需,就只能過度依賴出口。一旦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經濟患了感冒(消費下降、市場萎縮),中國經濟就跟著發燒(拿不到訂單、產品積壓、工人失業)。另外,這一模式不可避免地創造了鉅額貿易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