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常吃力,逐字看下去,上面寫的是:“字示後輩有緣者,如系貪婪無行之徒,必窮搜惡索,甚或褻瀆遺蛻,將永留此間,若是正道之士,必盡其禮數,拜吾遺蛻,四體著地,觸及機關,此絹方顯。附圖合之寶鏡,可得寶鑰。無憂老人留。”
韋烈心頭的震撼簡直無法形容,因為寶鏡在他身上。
額汗涔涔而下。
許久,情緒才平復下奉。
他取出貼身收藏的寶鏡,用鏡面上鏤刻的圖形與絹圖來對照,發現兩圖大小一樣,粗線部份也吻合,只是標誌方面有多有少,乍看之下似乎不是同一圖。他再仔細觀察,最後看出絹圖上有一個特別明顯的記號,是小圓圈中畫了個十字,旁邊還有註記,寫的是“駝峰石屋,已正現寶”八個字。
思索了許久,忖不透其中之意。
他逐字逐句分解了去想,駝峰,當然不是駱駝的背,指的應該是山形,石屋不用說是用石材建造的屋子,已正,已是時辰,指正已的那一刻,現寶便難解了,在駝峰石室之中,正已時會現出寶藏嗎?好像有點不通……
接下來的問題是駝峰何在?
再看連結圓圈兩端的粗線,一端的線頭寫了個“曲”字,另一端是個“喜”字,這是什麼意思?
曲和喜各代表什麼?
他茫然地把目光移到鏡圖上,凝視著,粗粗的線條在他眼前擴大、蠕動,像一條長蟲。
當然,這是凝視久了眼睛發花的原故,突地,他發現絹圖圓圈的位置在鏡圖上是一個“山”
的符號,恰似雙峰。他倏有所悟,再想……
“曲”、“喜”,口唸手指心想,線條的兩應該代表兩個地點,那就是地名,什麼地名中包含了這兩個字呢?
“曲”,身在洛陽,他不由想到了附近的垣曲,假定垣曲是對的,再循線的方向延伸出去,中間隔了山……
聞喜,中間隔了中條山,垣曲對過去便是聞喜。
他欣喜若狂,不自禁地手舞足蹈,這是一個人在突然解開一個百思莫解的謎題時所產生的正常反應。
駝峰石屋便在中條山中。
有了確實的地點,不論區域有多廣,總是會找到的。
他不由望向那具白骨骷髏,心裡暗道:“老前輩,您的設想未免太玄也太周到了,如果變圖不合一,這謎底將永遠無法揭開。”想到“雙圖合一”,忽然興起一個念頭,自己身懷鏡圖之密已洩,相信有不少人覬覦,萬一有天落入人手,勢將又掀起另一場干戈……
於是,他當機立斷,把絹圖就火炬焚化。
現在,這秘密只他一人知道,不虞另生枝節。
火炬將燃盡,光焰在逐漸減弱。
他再次跪拜遺蛻,然後離開墓室。到了外面,他用石塊草兜把入口封堵,以防被人發現異狀而入內侵擾。王道奔了過來。
“公子,你進去這麼久不見出來,我擔心死了!”
“不會有事的!”
“怎不見那兩個老鬼出來?”
“回頭再說,我們走!”
通往垣曲的官道,韋烈踽踽而行,瀟灑飄逸,步履從容,他不像是長途趕路,彷彿是踏青攬勝,英氣洋溢之中,帶著少許書卷味。
行人車馬稀,寂寞陽關道。
兩名黑衣人從身旁疾行而過,韋烈不以為意,路本來是供人走的。他繼續不疾不徐地挪動腳步,步度與速度一成不變,沒多久,又有兩名黑衣人走過,還偏頭看看他一眼,這回他不能不注意了,因為先後四人都不像普通行旅,最特殊的一點是都不帶行李包袱。
“嚓!嚓!”鞋底擦地的聲音很慢,很有規律。
這種走路的聲音不應出現在官道上,如果是老弱殘障,腳步聲不會如此規律和穩重,彷彿是故意的。
韋烈沒回顧。
走了一程,怪異的腳步聲仍在身後,判斷距離在丈許之間,他突然止步不前,後面的聲音也停了。他冷冷一笑,正待舉步,後面擦地而行的聲音又起,他索興不動,聲音接近,擦身而過,赫然是一個身背竹簍的老者,看樣子是體弱帶病,走路是用拖的,顯得非常吃力,其狀堪憐。
韋烈,啞然,自己是多疑了。
突地,他發現有樣物事從老者身上掉落,像是錢包之類的東西,老者似乎未覺,仍然一步一步走他的路。
扶老助幼人之常情,韋烈快步上前撿起一看,是個小皮口袋,重甸甸,裝的是銀錢,他追上去……
“老丈,你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