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第1/4 頁)
山為鍔,一掃胡塵,永清沙漠。〃廣武鎮勒銘曰:〃於鑠六師,用殲醜虜,山高水清,永彰我武。〃 氣勢何等雄壯!但是,朱棣殫盡畢生精力,其志竟未得伸。王世貞感嘆朱棣北征是〃遠慕雄略而近遺廟算〃。說他〃披堅馳輕,冒犯霜露,以媒叵測。北望而抱遺弓之痛,至今猶若新矣〃 。真是千古遺恨。朱棣麾數十萬大軍,竭全天下之人力,頻年出師,〃竟不能貽數年之安〃 。朱棣遠遠沒能解決蒙古問題。不僅在永樂以後明朝仍然受到韃靼、瓦剌的騷擾,就是在永樂時期,這種騷擾也未能完全解除。
史稱朱棣〃善戰〃,實也有可議之處。第一,朱棣為燕王時,曾與秦王、晉王同時出塞,其時燕王雖有功,但秦、晉二王亦非敗北,而是未遇敵。只是在秦、晉二王死後,燕王始得脫穎而出。第二,《明太祖實錄》經過永樂朝兩度重修,其用意之一便是貶抑諸王而抬高朱棣,凡記燕王之事多誇飾之詞。而野史如《吾學編》、方誌如《雍大記》,則皆言秦王〃嚴毅英武〃,晉王〃聰明英銳〃,於其事功亦有記述 。第三,靖難之役時,朝廷元戎宿將早被朱元璋收拾乾淨,朱棣久駐塞上,擁有重兵,又有長期的統兵經驗,而三年所得唯北平三府,其間圍濟南久不下,東昌之役、白溝河之役幾潰不成軍,後以中官為內奸武臣多臨陣叛降才輕易取勝 。第四,朱棣即位後,數次麾師出塞,既不顧遠離根據地,又不考慮饋運之艱難,而每出師又對敵情茫然不知,進入敵境才想起偵察。永樂二十二年出塞,〃獲虜諜者〃,方知〃虜去秋聞朝廷出兵,挾其屬以遁,及冬大雪丈餘,孳畜多死,部曲離散。比聞大軍且至,復遁往答蘭納木兒河,趨荒漠以避〃 。決策既不高明,指揮亦欠周詳。第五,朱棣剛愎自用,左右唯承命而已,〃諸元侯銳士,徒知凜畏〃,謀議畜朒 。朱棣又不願諸將分其功,宿將何福從徵,僅以〃數違節度〃,遭嫌自經 。〃功冠交南〃的張輔,被朱棣〃亟借而北〃,出塞從徵,但僅令其〃俾之督運〃而不預軍政 。因而,難說朱棣是位好的軍事統帥。相反,朱棣所徵之敵又具有許多優勢:〃馳突,北虜之所便宜。沙漠,斥堠之所不及。〃內地軍士〃夏往有暑渴之虞,冬進有寒僕之患,樵蘇稱後,或虞於糧,邏堠暫弛,每至於失道〃。因而,〃今以數萬之眾,逡巡於瀉滷不毛之地,始則求戰之無期,終則入塞之途遠。隱柳伏荻,戒心日警,鳴笳銼鏑,車變不常。而欲以有限之食,垂竭之力,群既困之敵,為盡殲之舉乎?〃 蒙人逐水草而居,能戰而戰,不戰則走,成敗之數,早已決定了。
第111節:天下一統(21)
以朱棣的胸懷,是要做全天下之主的。他的徵交阯、下西洋、出西域等等,均取得了相當的成功。唯獨北征蒙古,為之留下了終生遺憾。壘土九仞,功虧一簣。每讀史至此,常為惜之。朱棣憚畢生精力解決蒙古問題。韃靼的阿魯臺、瓦剌的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儘管乍臣乍叛,但還是接受了明朝的封號,號稱蒙古可汗的,不論是鬼力赤,也不論是本雅失裡、答裡巴卻一直與明廷處於對抗姿態。扎奇斯欽的文章已經指出這一點。 既然是這樣,不管御用文人怎樣吹噓朱棣北征〃廓清妖氛〃,〃幾無孑遺〃,朱棣都十分清楚蒙古的不臣之心。什麼和寧王、順寧王,名義雖好聽,實際並不可靠。永樂二十年,朱棣北征經過李陵城,發現了一通元朝留下的李陵臺驛令謝某德政碑。碑陰刻有達魯花赤等名氏。朱棣深以此為慮。他說:〃碑有蒙古名,異日且以為己地,啟爭端。〃命隨行的侍讀王英往擊碎之。 這說明朱棣完全清楚蒙古人並未誠心臣服,而且,對其將來能否臣服也心中無數。他似乎已預感到蒙古將會成為子孫之患。
永樂北征對蒙漢雙方的破壞是巨大的,它使蒙古地區的社會經濟生活無法正常進行。數十萬大軍深入漠北,勢必使其老幼男婦無不投入戰爭。明軍每入其境,不但 〃斬其名王〃,而且〃虜其男婦〃。如前所舉,永樂八年北征,明軍至長秀川,韃靼〃棄輜重牛羊雜畜滿山谷及河之兩旁,連延百餘里〃,〃輜重彌望〃,〃棄牛羊狗馬滿山谷〃,明軍則〃收其牛羊雜畜,焚其輜重〃。又如永樂二十二年北征,韃靼〃去秋聞朝廷出兵,挾其屬以遁。及冬大雪丈餘,部曲離散,比聞大軍且至……復趨荒漠以避〃。北征給蒙古地區經濟造成的後果可想而知。
北征給明朝造成的最大問題是〃財力大窘〃 。第一次北征時,就遇到糧餉不足。清遠侯王友率軍運餉不至,〃軍士乏食,多餓死者〃 ,朱棣不得不〃久素食〃,〃命以所獲牛羊悉分諸將給軍食〃,甚至〃供具減半〃 。第五次北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