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疾馳而進。趙登禹儘管傷口疼痛,但他半步也不落後,始終走在隊伍前邊。子夜時分,大刀隊進抵北土山。在這裡駐紮的日軍騎兵部隊,根本沒想到苦戰了一天的中國軍隊還有力量遠途奔襲,一個個酣睡正香。大刀隊出其不意闖入敵人帳篷,月光下但見寒光閃閃,大刀落處敵人屍橫遍地,僥倖未死的也嚇得魂飛魄散,抱頭鼠竄。大刀隊奮勇追殺,片刻間就把這一小股日軍全部殲滅。
襲擊三家子之敵的第三營,在接近敵營時被敵哨兵發現,剎那間槍聲大作,敵軍於睡夢中驚醒,倉促應戰。趙登禹命令奔襲隊集中急襲橫城子、北丈子之敵。大刀隊員們如下山猛虎,銳不可擋,大刀飛舞,敵首紛紛落地。日軍一陣驚慌過後,倚仗有精良的武器,與大刀隊員展開肉搏戰。一夜混戰,天色大亮時,已有半數以上敵軍被殲。由於日軍主力源源不斷地從大道趕來增援,趙登禹率領大刀隊在繳獲日軍大量機密檔案後,於下午兩點向長城內後撤。
攻打蔡家峪的王長海部於黎明前趕到蔡家峪,趁著銳氣衝入敵營,發揮大刀的神威盡殲守敵,控制了蔡家峪及白臺子周圍的高地。不久天色大亮,敵人集中兵力以重武器對我軍發動反攻,二一七團副團長胡重魯、代理營長王鳳芝皆在混戰中殉國。部隊摧毀敵人大量軍火後,原路撤回。
此次夜襲,二十九軍出動數千人,斬殺日軍1400餘人,擊傷敵人1000餘人,繳獲大量槍支彈藥,摧毀敵人無數戰略物資,以1000餘人的代價,換來了抗戰後的第一個大勝利。捷報傳來,全國百姓為之歡欣鼓舞,趙登禹由此名揚全國,國民黨統帥部向趙登禹授中將軍銜,頒發青天白日勳章,並升任一三二師師長。
由趙登禹發明訓練的大刀抗敵戰術,以後在抗日戰場得到發揮運用,使日軍聞之喪膽。後來有音樂家根據二十九軍大刀隊的事蹟,譜寫了《大刀進行曲》,其歌詞很快傳遍抗日戰場:
大刀向鬼子頭們的頭上砍去,
二十九軍的弟兄們!
抗戰的一天到來了,
抗戰的一天到來了!
前面有東北的義勇軍,
後面有全國的老百姓。
咱們二十九軍不是鼓軍,
看準那敵人,
把他消滅,把他消滅!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衝啊,殺!
第一部分:吉鴻昌:恨不抗日死南苑殉國 感天動地
1937年7月7 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對中國發動了全面的武裝侵略,全國人民同仇敵愾,掀起了抗日救國的高潮。趙登禹所在的二十九軍當時正駐防北平。事變發生的當天深夜,守衛盧溝橋的二十九軍三十七師何基灃旅,首先打響了全民族抗戰的第一槍。以後的10幾天裡,大批日軍開到北平周圍,對二十九軍形成了包圍之勢,“黑雲壓城城欲摧”,形勢萬分危急。趙登禹眼見平津危急,心急如焚。他一方面加緊練兵,反覆激勵部下誓死保衛祖國;一方面多次向宋哲元軍長提出防衛北平的建議。為了保衛古都,宋哲元調趙登禹的一三二師由任丘、河間一帶火速增援北平。7月22日,趙登禹的先頭部隊到達南苑,23日,一三二師開入北平城。北平的百姓聽說在喜峰口大敗日軍的趙師長到了,立即精神大振,各大學的愛國學生與北平抗日團體紛紛出動,慰勞二十九軍將士,幫助構築工事,抗日情緒十分高漲。
就在趙登禹部主力星夜向北平開進的時候,日軍發動了對平津地區的總攻擊。7月26日攻佔廊坊,矛頭直指南苑。當晚日軍華北駐屯軍司令委月清司向宋哲元發出最後通牒,令二十九軍限時撤出北平。宋哲元連夜召集馮治安、張自忠、趙登禹、劉汝明等將領開會,表示堅決應戰,決不屈服,“決心固守北平,誓與城共存亡”,並通電全國。27日正式答覆日方,斷然拒絕日本帝國主義的無理要求,誓與北平共存亡。
日軍得到答覆後,於27日傍晚向南苑進逼。南苑,南接天津,北扼北平,是古都的最後一道屏障。二十九軍軍部長期設在南苑,當時二十九軍在南苑的兵力有三十八師不到一個旅,騎兵第九師的一個團和由二十九軍副軍長佟麟閣指揮的教導團、特務旅等,總計約5000人。由於建制複雜,這不多的兵力也難以統一指揮。當日軍在27日開始向南苑進逼時,宋哲元才意識到局勢的嚴峻,他急令趙登禹為南苑指揮官,與佟麟閣共同指揮南苑的防禦作戰,同時調兵增援南苑。據守在南苑準備與日軍以死相拼的佟麟閣將軍與趙登禹是多年合作抗日的老戰友。在這最緊要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