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部分(第3/4 頁)
,沒有更多可開發利用的自然資源;人均耕地在整個地北省來說也是最少的,當時還不到人均半畝,現在只有0。31畝;國家投入少,從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國家對和城地區的累計投資只只不過有5。95億元而已,要知道,這個數字之中,還有剛建國期間金額巨大的時刻;第三,和城地區的交通條件差,整個地區沒有機場、沒有鐵路,只有一條勉強通航的水路和一條路況很差的104國道與外界相接。這一點,倒是與我們巖城縣頗有幾分相似的。”由此,看來焦光恩其實也已經早就做過了一系列的調查與研究的,絕對不是什麼都不知道就胡亂的來的,而他顯然對這和城模式比較的感興趣,看得出來,焦光恩所想要走的便是這個和城模式。
對於焦光恩如此的興致,原本陳步雲也不想要潑冷水,可是,這發展路線可不是隨隨便便施行的,要知道,這一旦制定下來,那可是要涉及到整個市,甚至整個地區長達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的啊,自然是馬虎不得的,一個好的發展路線制定下來,能夠使得地區長治久安,長期繁榮的發展下去,可要是一個錯誤的,有隱患的發展路線被制定出來,執行下去,那所損失的,可遠遠不只是表面上的那個數字損失而已了,時間、精力與政府的公信力,還有民眾的信心,這些無法在明面上顯現出來的東西,可是最為關鍵的所在。
因此,陳步雲看了焦光恩一眼,沉吟了一聲,便就講述了起來:“和城地區與我們上合市的貧窮境遇是差不多的,可是,這裡面的軟環境那可是不一樣的啊。”
“哦?這是怎麼意思了?”焦光恩的經歷與年齡早已經使得他不會因為這一些失望而表露在臉上,不過,心裡到底也是有一些失望的,因為,他所制定出來的計劃就是以和城模式為藍本,而進行補充增改的,現在,陳步雲的意思是和城模式其實是並不適應上合市的發展的,那麼他之前原本制定的思路與制定的計劃也就白費了,這多少讓一心想要取得成就的焦光恩有些心中潸然。
陳步雲正色的看向了焦光恩,緩緩的說道:“上合市與和城地區都是人多地少,按照道理來說,大量農業剩餘勞力都應該要向第二、三產業轉移,農民要發展非農產業致富才行。”
對於,焦光恩點了點頭,陳步雲這話說的沒錯,這勞動力有所剩餘了,那麼,自然是要進行轉移的啊,要不然,這些空置的剩餘勞動力就這麼的閒置,那可怎麼行了?!只有利用起來的勞動力,那才算是真正的勞動力,剩餘下來的,那不是社會的財富,反倒是社會的負擔與隱患。
“不過,和城地區與咱們市所不一樣的是,當時和城地區的農村過去生產力發展緩慢,集體經濟雖由人民公社扶持,但一直沒有得到鞏固,反而使家庭經濟和自發經濟在資本主義氾濫的批判聲中醞蘊成長。而我們這裡絲毫就沒有過什麼家庭經濟,就更加不要說什麼自發的經濟行為了。”對於這種關鍵的大事情,陳步雲素來是很重視的,也顧不得許多,直接一針見血的說了起來,反正他相信焦光恩也有這樣的容人之量,如果沒有這樣的容人之量的話,他是怎麼都不會這麼建議的,最多也是會轉換一下說話的方式的。
“而且在歷史上,和城地區的人本來就有著除了農業之外,兼營家庭手工業或外出經商做手藝的風俗特色。而且,正是因為這樣的一個風俗特色,使得和城人一方面自辦了各種非農經營的經濟實體,另一方面建立起了流通訊息網路,為其後來的規模化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陳步雲再接再厲的繼續說了起來。
聽到了這裡,焦光恩不由的暗自慶幸找陳步雲來負責這件事情的正確性,,是的,這細細說來,還真的是如此,巖城縣與和城地區相似的也只不過是許多的硬體條件與環境而已,而這軟環境確實是極為不相稱的。因為,上合市人民大多數安土重遷,雖然貧困又不願意出去務工,更不願意進行發展家庭經濟,思想比較的落後與保守,所以說,這自然是無法達到和城的高度,這和城模式想要被上和市所套用的話,那可絕對是不行的。
這種事情,還是要陳步雲這樣的專業的來規劃啊,之前的規劃原本自己看了是覺得很不錯的,可是現在跟陳步雲的思路一比,那真是什麼都不算了,焦光恩很果斷的將手包中原本在市裡制定出來的計劃書給放棄掉了。計劃的好與壞,還確實是要靠比出來的啊。也無怪乎那麼多的領導,喜歡下屬之間互相的勾心鬥角,這有競爭與沒有競爭絕對是兩個樣子啊。
不過,現在可也不是讓焦光恩在這裡感慨的時候了,他沉吟了一下,看向了陳步雲,便就詢問了起來:“那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