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激勵理論的許多有趣的內容。資訊經濟學是與博弈論聯絡最密切的學科,專門對付資訊不對稱給人們和市場帶來的新問題。例如“懷才不遇”,就是資訊不對稱的一個後果,原因是人家不知道你的本事。為此,你需要傳送一些特別的“訊號”,告訴人們你有本事這個事實,學位、證書、論著、身手敏捷、行為舉止大方得體等,都是這樣的訊號。於是,訊號傳送成為資訊經濟學的一章。但是迪克西特和奈爾伯夫進一步告訴我們,因為人們普遍在意傳送自己有本事的訊號,結果最有本事的人反而不做傳送這種訊號的事情,例如比爾·蓋茨。上升為理論,那就是透過不傳送訊號來傳送訊號,叫做“反訊號傳遞”。有人統計加州26所大學的語音郵件系統的電話留言,結果發現:來自有博士生專案的大學的電話留言中,只有4%的人會留言告知自己的頭銜,而來自沒有博士生專案的大學的電話留言,卻有27%的人使用自己的各種頭銜。本來,這些人都擁有博士學位,但是向對方提醒自己擁有的學位和頭銜,恰恰表明這個人覺得需要一個“憑證”來把自己從芸芸眾生中區別出來,而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教授因為已經非常有名,卻無須傳送這種訊號。我們這裡偶爾會看到一些人的名片上印著一大堆頭銜,也是同樣的道理。間諜故事充斥著資訊不對稱,自然應該是資訊經濟學的題材,但是以我非常有限的閱歷所及,只有迪克西特和奈爾伯夫,會帶領讀者細細品味新世紀以色列間諜的故事。
我們在前面談到謝林的著作多半都以老百姓能夠字面理解的日常語言寫出來,迪克西特和奈爾伯夫這本《妙趣橫生博弈論》也是這樣。必須提醒的是,能夠字面認識一段話,也就是說能夠把這段話順利地讀出來,並不等於就能夠理解這段話的內容,並不等於能夠理解這段話的思想和方法。所以,我們在閱讀的時候還是要仔細地跟著作者去思考,這與看小說有很大不同。即使對於選修博弈論課程的大學生,也不能因為這本書是“普及讀物”,就掉以輕心。有本事你嘗試把前面說過的升級版的“剪刀…石頭…布”遊戲研究清楚,就知道這本書的博大精深了。
前言(4)
最後需要指出,這本書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寬,把本書翻譯好,需要對於世界文化特別是美國文化有深入的瞭解,還要具備歷史、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廣博基礎。按照嚴復的說法,翻譯的境界講究“信、達、雅”。面對這樣的標準,我們自忖功力不逮。讀者如果發現這個譯本有什麼不妥當的地方,誠盼不吝指出,以期我們共同把這本那麼好的博弈論著作,出版得更好。
王則柯
我曾經寫過兩本博弈論的通俗讀本�,讀者還算喜歡,所以常收到一些來信。其間很多人問及這樣一個問題:在現實生活中如何運用博弈論幫助我們做出成功的決策?
�《身邊的博弈》(2007;2009)和《無知的博弈:有限資訊下的生存智慧》(2009),兩本均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
本段文字意思參見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第一章。回答這個問題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我深深知道,成功的博弈需要經驗。
早在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論述過知識與成功的關係�:人類的知識可分為經驗、技術和智慧,但個人的成功必須依賴經驗;有經驗的人可以比有技術而無經驗的人更成功;不過,有經驗之人只知事物之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有技術之人則兼知其所以然,所以有技術的人更聰明。
亞里士多德所謂的“技術”,其實就是我們所謂的“理論”。而從其論述我們甚至還可以推論:成功與聰明無關。掌握理論者確實更聰明,但他們不如有經驗者更容易成功。譬如一個從不練球的物理學家,他比一個乒乓球選手更聰明,更懂得擊球的力學原理,但是他卻幾乎註定在乒乓球專案上會輸給長期訓練有素的乒乓球選手;乒乓球選手要獲得成功也並不需要大量學習力學原理,只需積累經驗足矣。理論的功用在於,通曉力學原理的乒乓球選手可能更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從而更快地提煉經驗並創造性地悟出新的打法,形成新的有效經驗。
所以,成功以及成功的博弈,需要經驗支撐。然而經驗卻是需要在人生的漫長旅途中逐漸積累的。只有經歷過的人生,才給我們以經驗;未曾經歷的人生,就沒有經驗。年長者比年少者在處理競爭與合作問題時往往更能舉重若輕、遊刃有餘,倒不在於他們掌握了更多的博弈理論,而在於他們有著更豐富的經驗,更加深刻地領會了策略的藝術。
所以,那些讀者向我提出的問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