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採取措施,於1962年2月6日向臺灣方面提出,未經雙方磋商,若由此引起緊張局勢,美國將不負擔任何責任。1962年5月22日,美國總統肯尼迪宣佈,“若中華民國發動###,涉及美國,美國已向臺灣宣告,在他們發動此項行動之前,應先同美國進行磋商”。6月23日,肯尼迪再次重申,如蔣方不與美磋商便擅自行動,將危及美臺“共同防禦條約”。由於美國一再反對,更由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嚴陣以待,蔣介石“###”的冒險企圖成為泡影。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臺灣當局自然想加以利用,“###”的呼聲再度高漲,繼續加強對大陸的各種偷渡、空降、派遣特務等活動。臺灣當局向美國提出建議,以武力支援美軍在越南戰場上的行動或者是蔣軍在中國東南沿海登陸,開闢“第二戰場”,但條件是作戰勝利後,美國必須支援蔣軍乘勝北上,打回大陸,但美國婉言拒絕。美國之所以一再阻撓臺灣當局反攻,除了害怕由此會導致世界戰略格局的鉅變及讓美國陷於中國人民戰爭的泥潭而無法自拔外,更重要的是它看到了新中國的力量,特別看出中國共產黨人並不是蘇聯的馴服工具,因此萌生了與中國改善關係的願望,並開始調整其對華政策。
在美國的反對下,尤其在大陸的沉重反擊下,絕大多數國民黨人均已明白“反攻”的支票永遠兌現不了,蔣介石也感到再唱這個調子等於是自我諷刺,於是漸漸地在內部講話、會議檔案、公開文告以及報紙宣傳中收起“反攻”,代之以“光復”,將原來高唱入雲的“軍事第一,反攻第一”的調子降低為“政治為主、軍事為從”。在1969年3月間舉行的第十屆全黨代表大會上透過了《積極策進光復大陸案》,提出了“光復大陸的基本目標”,“光復大陸的策進方針”及“光復大陸的行動綱領”。其中基本精神為:一是鼓吹對大陸進行思想戰,妄圖和平演變大陸。蔣介石聲稱要“以文化戰、思想戰、政治戰來配合軍事戰”。而“反毛、###的戰爭,以文化為前提,以思想為中心,以人心為制勝的樞紐”。二是聲稱要“鼓舞###思潮,挑起群眾反對中國共產黨,要求在大陸的特務利用‘文革’###,結合大陸群眾,作為敵後組織的外圍”。
此外,國民黨當局還以臺灣的“安全”為名,防範所謂的“共諜滲透”,封鎖海峽,禁止兩岸間任何形式地往來。如兩岸間的探親和經濟、文化、科技、人員交流都處於禁止狀態,甚至透過香港、澳門和海外的兩岸間交流也被嚴格禁止。同時,蔣介石還在島內進行了大量的“###”、“仇共”、“滅共”宣傳,醜化祖國大陸的一切。在臺灣人民的心目中,祖國大陸成了恐怖的“匪區”,臺灣民眾對大陸的誤解日深,大大加深了兩岸間的敵意。
txt小說上傳分享
“法統”危機釜底抽薪(1)
在“###復國”無望的情況下,國民黨當局開始了在臺灣的特殊治理。國民黨統治臺灣的“法理”依據即在於“國民黨政府”是中國的“中央政府”,而臺灣是中國的一個省,按照地方服從中央的原則,臺灣人民自然有接受“中央政府”領導的義務。因而維持“國民黨政權”、“中華民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正統”政府、以“中央政府”自居非常重要。如果“法統”中斷,則為那些反對國民黨統治的臺灣人準備了一件極具殺傷力的武器。
從國際法的角度來講,“中華民國”早已被中國人民革命推翻了,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取代,但是它並沒有退出歷史舞臺,而是以一種扭曲的狀態延續了下來。1949年退據臺灣的國民黨政府殘餘勢力在美國的扶持下,仍然冠以“中華民國”的名義,繼續維持著一整套的統治架構。在國際上,從1949年到1971年以前的20多年間,臺灣當局和60多個國家建立有正式“外交關係”,佔全世界國家總數蔣介石在思考國民黨的在臺統治與未來的近一半,並作為中國政府的代表佔據著聯合國的席位。
國民黨當局自認為國民黨及“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的統治“法統”,是繼承了辛亥革命後的南京臨時政府及其爾後的廣東和武漢政府,是根據所謂的“訓政時期約法”、“中華民國憲法”及其附屬條例“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等依法治理。一句話,是孫中山先生締造的“中華民國”在臺灣的延續。除此之外,國民黨當局據以作為“法統”象徵的,是三個由大陸搬去的“中央民意機構”——“國民代表大會”、“立法院”、“監察院”。為了維護“法統”象徵於不墜,國民黨在臺統治的數十年中,除堅持以包括“臨時條款”在內的“中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