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頁)
集島內所有政治焦點之大成,是國民黨和黨外較量幾十年的主要交匯點。由於國民黨長期堅持一黨專制,所以維護一黨專制的“中央民意代表變相終身制、官派省市長、堅持戒嚴和維持黨禁”諸問題是不容討論的禁區,也就成為黨外勢力猛烈攻擊的固定目標,如今國民黨主動提出準備解決,表明國民黨政治上的讓步,也表明了蔣經國進行革新的決心。
為順利進行革新,蔣經國再次進行重大人事調整。6月18日,蔣經國發布命令,免去宋長志的“國防部長”職務,改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原“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汪道淵接任“國防部長”;原“聯訓部主任”蔣緯國改任“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蔣經國這樣安排,有他的用意。其一是任命文人“國防部長”成為“軍隊國家化”之始,以防止在前幾年中軍警保守勢力干擾改革計劃的事情再現,防止在自己身後軍人勢力的膨脹和出現軍人政權。其二是希望蔣緯國利用“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的關鍵職位“掌軍監國”。十二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誌著蔣經國主導的政治革新的再次啟動。
最大對手民進黨誕生(1)
蔣經國為推動全面革新,遏制黨內###派為代表的保守勢力,一反在80年代前幾年間在公開場合很少發言的做法,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他講話中的主題思想是全面推進改革,但他所設想的“民主政治”和真正的民主還有相當距離,和西方的政治制度也有不同,它只是資產階級專政的一種形式而已。所以蔣經國在強調“革新”的同時,又強調國民黨的一黨專制不能變,偏安政權的“法統”不能變,###基本“國策”不能變,“臨時條款”和“憲法”不能變,“復國建國”的目標不能變。並且警告黨外勢力說:“政治應求容忍,法制則不假寬容”。人們不難看出在“五不變”的限制下,他的革新內容將會大打折扣。
臺灣島內要求政治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臺灣輿論界也開始把革新當成主要議題,大做文章。報刊稱新一波的政治改革潮為“丙寅變法”。然而,輿論界有的用捧場的方式,有的用批評的態度,有的用建議的形式,大有不同,各有奧妙,這是由於各報的不同政治背景在起作用。
黨外勢力則成為衝擊“戒嚴”和黨禁的急先鋒。早在1986年5月1日,遠在美國的許信良,在紐約組織了“臺灣民主建黨委員會”。島內黨外各路精英也開始了組黨活動,有明的,有暗的,有真的,有假的,有實的,有虛的,總之組黨成了臺灣最時髦的東西。
黨外第二代代表人物、以穩健出名的康寧祥,在6月中旬提出了“組黨5年計劃”;7月3日,謝長廷、尤清等秘密組成“組黨計劃規劃小組”,開始聯絡黨外各派人士共商組黨大計;8月9日,黨外實力最大的“康寧祥系”率先在臺北舉行公開的“組黨促進說明會”,第一次將黨外組黨意向和行動公開化;8月15日,黨外又舉辦“行憲與組黨說明會”;8月25日,謝長廷在《時代》雜誌公開舉辦的組黨問題徵答中,第一次提出“民主進步黨”這一名字;8月30日,黨外新潮流系舉辦了組黨說明會;9月19日,黨外的重量級人物康寧祥、尤清、費希平、謝長廷、江鵬堅、張俊雄、遊錫等共商組黨大計,當場確定由尤清、江鵬堅、謝長廷、邱義仁等組成專案小組,進行組黨具體活動。
9月27日,130餘位黨外人士在臺北市圓山飯店###。本來是討論黨名、黨綱、黨章等問題,可是到下午,剛參加黨外運動不久、善於把複雜問題簡單化、說話痛快的朱高正在發言時,提出乾脆就在今天宣佈###成立,把黨外候選人的《共同政見》作為###宣言的藍本,把黨外人士的《12條主張》作為###的政綱即可。這一建議立即在會上獲得透過。
會上還決定,選舉費希平、尤清、謝長廷等8人(為考慮派系平衡後增加到18人)組成組黨工作小組。組黨工作小組分為政策、組織、協調、文宣、行政、財政等6個小組開始工作。
民進黨突然戲劇性地成立,國民黨對此採取了容忍的態度,只是由“法務部長”施啟揚於9月30日發表宣告,稱目前臺灣不宜組織###,違者將依法處置,然後就沒有了下文。人們從新聞媒體上所見到的是,蔣經國和國民黨的一些要員不斷就開放政治、解除“戒嚴”發表的談話,這顯然是告訴人們,戒嚴將很快取消,黨禁將很快開放,民進黨不會被依法處置。10月7日,蔣經國在接見美國《華盛頓郵報》董事長葛蘭姆時就民進黨一事表示,“我們現在積極研究這個問題,預料很快就有結果。我們向來都理解人民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