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業家、推銷員和全能的天才於一身。”
天資聰慧善於思考
比爾·蓋茨,1955年10月28日出生在美國西部城市西雅圖。父親是律師,是他早期打官司的重要幫手。母親是金融家的女兒,職業是教師,後來在蓋茨與IBM歷史性的合作中起過關鍵作用。童年的比爾·蓋茨,天資聰明,喜歡學習,再加上父母重視對子女的早期教育,所以,他順利地完成了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並表現出了過人的天資。到11歲,比爾·蓋茨就上中學了。
蓋茨就讀的是西雅圖湖邊一所有名的私立學校,學術氣氛甚濃,對於他這個喜歡讀書、善於思考的少年最適合不過。1968年,西雅圖湖濱中學董事局決定,在校內安裝連線附近的通用電氣公司電腦的終端電傳打字機,租用這家公司的電腦“機器時間”希望讓自己的學生能夠搶先領略電腦科技的神韻。在學校接觸電腦,對蓋茨來說是天賜機緣。
那時候的電腦又大又笨,一套佔了整個房間。經過不斷的研究發展,電腦向小型化邁進,到60年代末,電腦應用由極少數科研機構“壟斷”開始延伸至學府和民間研究機構。話又說回來,雖說這時候民間也用得起電腦,但是湖濱中學所費租金也相當高昂。買是買不起的,學校財政捉襟見肘,只買了一套電傳打字機,校長還得親自向慈善團體求助,好不容易籌得3000美元,才得以實施教學計劃。
在湖濱中學的校園裡,經常見到兩個少年一邊喝著可樂,一邊嚼著薄餅,面對面談得相當熱烈。有的同學想加入他們這個圈子,可是對他們話題聽不下去,也無從插嘴,坐不多久就離去了,最終只有他們倆形影不離。他們當中一個是八年級的蓋茨,另一個是十年級的保羅·艾倫,倆人同樣對電腦沉迷執著。
那時湖濱中學的教師,對新奇的電腦也不甚瞭解,蓋茨和艾倫拜師無門,惟有四處搜尋各種電腦說明書和操作手冊來解答疑難。自從接觸電腦之後,他們就不安分了,上體育課的時候,往往要找個理由離開課堂,然後溜到電腦教室裡,興致勃勃地擺弄起來。到了晚上,校園校舍裡都靜悄悄的,蓋茨和艾倫放輕腳步,潛身進入學校的電腦課教室,肆無忌憚地擅自使用“機器時間”。湖濱中學付的電腦“機器時間”租金急劇增加,才過了半年,校方便難以承受,校方惟有通知家長,讓他們管教自己的孩子,以免毫無節制地使用電腦。
為他人捉“臭蟲”捉出人生登高之氣魄
學校的“機器時間”遠不能滿足蓋茨和艾倫的需要,於是他們就留意尋找其它機會。功夫不負有心人,機會很快就來了。幾個華盛頓大學的畢業生在湖濱中學附近建立了一家叫做“電腦中心”的公司,他們的業務主要是將自己手中的電腦的“機器時間”租給其它企業。由於這家公司無法付清購買電腦的貨款,於是與賣家公司簽了一個協議。協議書規定,只要電腦中心能夠持續幫助找出電腦程式中的錯誤(行話稱為“臭蟲”),貨款可以延期償還。
比爾·蓋茨和艾倫早已聽說電腦中心,自信自己也有能力“捉蟲”。那天他倆走進電腦中心,要見負責人。他們聲言可以幫助電腦中心“捉蟲”,條件是電腦中心下班之後,讓他們使用電腦。於是,晚上6點鐘左右,中心值班員工下班以後,這兩個少年加上其他兩個同學騎上腳踏車到中心“上班”。夜深人靜,電腦中心的辦公室裡燈光明亮,幾個少年人默默無聲地埋頭在電腦控制檯上,盡情操縱很多臺電傳打字終端機,通宵達旦沉迷於程式字元穿成的海洋,如魚得水。過了一些日子,蓋茨和艾倫的功力漸已精深,輕輕鬆鬆地捉出PDP—10型電腦最後一個“臭蟲”。從此,電腦在他們的身上已產生了質的飛躍。
藝高人膽大,少年蓋茨並不滿足眼前境界,順理成章闖入了“禁區”,越過密碼防護系統,直接取用他原先不可能接近的資料。取得如此重大“突破”,難免讓蓋茨得意忘形。不料,這時整個電腦系統突然停機,意味著大禍降臨了。大膽妄為的蓋茨,令電腦中心的工程師們勃然震怒,他被臭罵了一頓之後被禁止接觸電腦。然而,蓋茨沒有到此罷休,當他聽說華盛頓大學的PDP—10型電腦和全國性網路相連,便偷偷地潛人電腦機房,在網路的電腦系統上安裝了自己的程式,讓這個程式傳播到其它電腦上。在全國網路上安裝自己的程式幾分鐘之後,網路上的電腦竟然全部同時停機!若非這個網路效能優越可以追蹤破壞來源,並加以修復,後果難以想象。因為這件事情,蓋茨受到重重的懲罰,被迫作出從此不再接觸電腦的承諾。
蓋茨被剝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