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他連續數年被《財富》雜誌排為世界前10大富豪之列。
2003年《財富》雜誌資料顯示,沃倫·巴菲特個人資產280億美元,是世界10位億萬富翁之一。2004年《富布斯》雜誌全球富豪排行榜顯示,沃倫·巴菲特個人資產429億美元,是全球富人的第二把交椅。沃倫·巴菲特在股票投資中堅持中長期投資,至少是5~10年,這需要堅持投資他熟悉的領域,堅持做自己熟悉的股票,“做熟不做生”是決不動搖的操作方法,巴菲特有高度的自信心。
玩童不玩棒球玩股票波動曲線
沃倫·巴菲特1930年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系證券推銷員家庭,從小就有賺錢的強烈慾望,夢想在35歲時成為富豪。受家庭影響,他對股票特別著迷,當其他孩子還在玩飛機模型、玩棒球或賽馬的時侯,他卻一門心思盯著華爾街的股市行情圖表,像大人一樣,專心致志地畫出各種股票價格波動的曲線,畫得像模像樣,使得父母驚歎不已。
11歲時,他鼓動姐姐與自己共同購買股票,他們合資買了3股“城市服務公司”的股票,每股38美元。他滿懷信心地等待出手賺錢。然而,該股不斷下跌,姐姐很氣憤,不斷埋怨他選錯了股。值得慶幸的是,該股價格很快反彈,上漲到每股40美元,小巴菲特沉不住氣了,將股票全部出手,賺了6美元,扣除佣金,淨賺5美元。正當他得意的時候,該股價格狂升,姐姐又埋怨他賣早了。這是他第一次涉足股市,賺得不多,收穫了教訓:在股市中一定要不為浮雲所動,相信自己的判斷,持之以恆。巴菲特不斷地在股市中嘗試,不斷總結經驗,加上父母的指點,小獲成果。初中剛畢業,他就用炒股賺的錢在拉斯維加斯州購置了一塊40畝的農場,成為一個“小地主”。
課餘時間小試牛刀身手不凡賺來財富“種子”
進入高中,他一邊學習,一邊炒股,興趣越來越濃,越來越傾向到大學攻讀金融學。21歲時,巴菲特在股市獲利達9800美元,這筆錢是他日後賺錢的“種子”,是致富的孵化器。大學期間,巴菲特特別醉心投資之道,成為“金融教父”——本傑明·格蘭姆教授的得意門生。格蘭姆教授自己開辦了一家投資公司,他是最早研究用各種數學方法來分析股票與行情,而不是靠感覺選擇股票的專業人才。教授以自己的實戰經驗向巴菲特傳業授道,學生心有靈犀,一點就通,終身受益。
經過系統學習和名師指點,巴菲特不再靠運氣來選股,而是變得更加理智。課餘,他會繼續在股市中小試牛刀,並多有收穫,被同學稱為股市的“奇才”。
大學畢業後,格蘭姆邀請巴菲特到自己的公司——“紐約投資”公司共事,巴菲特自然大喜過望。他仔細研究《股市導向》雜誌,以教授的理論與實踐經驗來尋找那些被格蘭姆稱作“菸蒂股”的股票,即幾乎免費就可以得到的股票。當他確定下來後,會向格蘭姆請教,然後,力所能及地購買。4年後,巴菲特在股市投下的1萬美元變成了4萬美元。
低迷購進用資本吃掉競爭者
這時,巴菲特感到自己已經能夠獨立行事了,他決心開創自己的事業,謝絕了挽留,辭職後開了一家“巴菲特投資有限公司”,資產是炒股得來的4萬美元,股東是他們夫妻倆人。創業之初,紐約證券市場處於熊市,巴菲特將主要精力用來創辦實體,開了一家制衣公司,小有積累,但是沒有富起來。一段時間後,他果斷地回到股市中,因為他的天才與興趣是金融投資。他密切關注股市的發展,精心挑選“垃圾”股,同時他會進行實地考察與分析比較。巴菲特有敏銳地市場眼光,比其他人先看到一個炒作的題材。
當時,美國的傳播業處於低潮,許多報刊與廣播公司虧損,絕大多數人認為,這種狀況將繼續低迷,股價會不斷走低。而巴菲特認為,它們是成長性企業,後期看好,其股市價值遠遠低於實際價值,在股市上人家丟擲,他偏吃進,人家討厭,他喜歡,巴菲特盡一切可能大量吃進包括《華盛頓郵報》、美國廣播公司等在內的多種傳媒業的股票。很快,這些企業因業績好,止跌上漲,巴菲特再高價位出手,賺到上百萬美元。
巴菲特以這種方式進行勤奮耕作,創業2年後,他的投資公司市值達到2200萬美元,而創業資本只有4萬美元,個人淨資產400多萬美元。巴菲特在股市上開始發家,賺到了財富中的第一桶金,人們開始對他刮目相看。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原來是一家不錯的投資公司,規模不大,但有較好的聲譽,196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