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頁)
,還不能成為中國大眾的消費車型,中國城市道路狀況及跑車的油耗大,汽油價格又不斷上漲等諸多因素都不可能成為現今中國車市的亮點。第三,美人豹的名字的確讓人有一種野性不夠,溫柔無存的感受,男性駕駛過於嬌媚,女性駕駛又感粗野,實在無所適從。”
造老百姓買得起的好車(5)
智者見智,中國汽車網的一個筆名叫溶雨的編輯馬上出來“為吉利跑車喝彩”:“如果你的水平在李書福之上,那你做一輛車讓大夥瞧瞧,你能嗎?既然你不行,那麼你有什麼理由去嘲笑他。你們大發牢騷,一味的貶低斥責,卻不肯花點功夫仔細研究和分析一些現象,你們甚至都不知道李書福為造車已投入了多少錢,不知道吉利的汽車研發和生產規模有多大,不知道為什麼國內那麼多的優秀汽車人才一古腦兒往吉利跑的原因,你們就輕率地下結論,這公平嗎?我不明白為什麼同樣是中國人,卻不能用更多一點的理智和寬容來看待自己人造的汽車,不能用一種鼓勵和支援的心態去對待吉利,對待“美人豹”,一味的貶低有什麼用?吉利再差,也是中國人自己的孩子。開發跑車市場,他的這種求實創新的精神是當今最值得敬佩的。李書福站立在時代潮頭,在理念上高瞻遠矚,他看準了中國汽車市場潛在的消費能力,領先於市場,走在市場的前面,生產了中國歷史上第一輛跑車,從而推翻了中國不能造跑車的定論,他的這種銳意進取的開拓勇氣是值得謳歌的。”
記得吉利當年曾說過,“只有走低端產品,才有可能把這件事情做成功。如果一下子從高階進入,直接和大的汽車公司競爭,這件事情就不好做了。”因為在吉利的眼裡,高檔汽車吉利還不掌握,讓外國公司去造吧,中檔汽車讓合資企業去造,經濟型車沒什麼核心技術,一定是吉利的天下。有媒體稱,吉利已經不能滿足自己每輛車6%的利潤,它要從高階切入尋找中檔市場利潤?我們寧願相信,吉利所謂的造低價高階轎車只是一種姿態,向外界表明吉利這個品牌並非只是低檔汽車的代名詞。
吉利在利用跑車等概念來提升其品牌形象的同時,也借用“亞洲第一飛人”柯受良的飛車來證明吉利汽車的品質可信。2002年10月1日,柯受良駕車飛越布達拉宮廣場,車子在距離預定地點兩米遠的地方落地。飛車因為配重不足在越過起跳臺後,沒有飛到對面用來緩解速度的紙箱與泡沫塑膠堆上,而是落在水泥地面上,然後以100多公里的時速撞在了緩衝堆上,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飛車除了左側目燈震壞、發動機震歪之外,連一個大燈都沒碎,車身沒有絲毫變形,4個車門和保險蓋可以自由開啟,油箱沒有洩漏,發動機可以照常執行。柯受良用生命印證了吉利汽車的安全效能與質量水準,應該說這是對吉利汽車的品質是一次比較成功的檢驗。
吉利汽車在飛布後當年的銷量飆升就是有力的證明。因為大家已經看到了這個鐵的事實,完全可以證明吉利汽車的過硬的質量。
在進行品牌傳播上,吉利有過時候也有使專家們難堪的時候。吉利刻意製造的這種“精神體現”也有令人不太舒服的地方。比如2002年6月,吉利與賓士同日同場進行碰撞實驗,吉利把這件事情到處放風,說吉利汽車與賓士同臺碰撞成功,藉此來提高吉利的品牌含金量。其實,那隻不過是清華大學汽車碰撞實驗室組織的一次活動。曾經主持過這次實驗的張女士透露,“那次是我們組織的一個活動,需要有一輛國產車來和進口賓士來配,共同實驗。找到吉利時,他們當場應允了。”至於碰撞的結果,張女士沒有多說。而另一位出席了此次活動的老教授說話更加直接,那次只是演示。
可見,吉利的勇氣和自信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這種不切實際的做法,則有可能給消費者一種故作姿態的感覺,似乎吉利對自己就不太相信,偏偏需要別人來證明自己。
隨著汽車利潤降低,為獲取更多的利潤,各個跨國公司在中國推出全系列的車甚至包括低價位的微型車將成為趨勢。在此趨勢之下,勢必將擠壓吉利一直賴以生存的空間——低價位的市場。同時,跨國公司對質量和服務控制嚴格,這將提高低價位車的消費群體對質量和服務的要求。如果吉利在這場角逐中稍有落後,全面失守並不是危言聳聽。在自己原有市場面臨被吞噬的危險之際,吉利希望把自己的價位往上拉。這就要看看自己碗裡的產品質量是否過硬,品質好,品位自然而然就上去了。因此有人提出,吉利不要概念炒作,也不要品牌作秀,現在關鍵是設計出一輛真正意義的“國民標準車”。
第四節 資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