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頁)
范雎就問道:“大王,心情不好嗎?”
秦王也不看他,眯著眼睛看著殿外的遠處,繼續挖鼻孔。挖了一回兒,掏出一個巨大的勞動果實。但秦昭襄王四下看看,到處都挺乾淨,只好把勞動果實先放回原位,這才冷冷地說道:“最能領兵打仗的白起死了,你大力舉薦的鄭安平投降,王稽通敵。內無良將,外多敵國。能不讓人揪心嗎?”
范雎聽了這話,嚇得汗流浹背,眉頭跳個不停,一句話也接不上來。
燕國人蔡澤聽說這件事,馬上動身西入秦國。一到秦國,他就找人放話給范雎,“蔡澤可是棟樑之材。他要是一見到秦王,就必然能得到秦王的賞識,奪您的相位。”
范雎這些日子正因為秦王在殿上那番話心煩,一聽此言,勃然大怒。馬上叫人招蔡澤進見。蔡澤來了以後態度傲慢。范雎更加不爽,斥道,“你就是蔡澤?就是你要奪我相位的?來來你講講看,看你憑什麼奪我的相位!” 。。
12。范雎丞相的頭很痛(2)
蔡澤淡然一笑,“丞相,你是不是怕倒掉浪費,用毒牛奶洗頭了?”
范雎一愣“沒有啊?”
蔡澤,“我還以為你腦子也結石了。你向來不是腦子遲鈍的人啊。所謂,日中天而後西斜,月盈滿而後漸缺。四季有輪替,萬物有興衰。這個道理,你應該懂吧。”
范雎聞言渾身一震,如同醍醐灌頂。但還強辯道,“此話怎講?”
蔡澤正色道,“你忘了商鞅的下場嗎?商君的功勞比你大吧?先王對他的寵愛比大王對你的強吧?那商君的結局又是如何呢?現在,您仇也報了,恩也報了;榮華享了,高官也做了。人生的頂峰不過如此了吧。可是,您卻絲毫不為下一步打算,難道坐等禍事臨頭嗎?”
范雎聽罷,心頭一鬆,仰天長笑。他知道自己以後該怎麼做了。
第二天,范雎一上朝就向秦王大力舉薦蔡澤。秦王將信將疑地召見了蔡澤。一談之下,發現蔡澤當真是個難得的人才,對他非常喜愛,當即賜了他客卿的地位。又過了幾天,范雎藉口有病辭去了丞相的職位。秦王此時正對蔡澤的治國主張格外欣賞,就讓蔡澤接替范雎當了秦國的丞相。
最後,辭去相位的范雎病死家中,算是死得比較有體面,結局也還可以。
范雎一生成功之處很多,但敗筆也很顯眼。逼死白起,提拔鄭安平、王稽就是他的兩大敗筆。對秦國來講,逼死白起當然是大錯。可對范雎個人來講,逼死白起倒是他*中的勝利。只不過他運氣不好,白起死了之後沒有更好的將領可以頂替。
但重用鄭安平和王稽確實有些愚蠢了。想報恩也不是這麼報的。有些人你硬把他推上重要崗位,而他自己又力所不能及,這就不是幫他,反而是害他了。當了河東郡郡守的王稽權力大了後把持不住自己,因通敵獲罪被殺。鄭安平沒有將才卻讓他當將軍,要不是他投降夠快,說不定也要身首異處。這樣的報恩,反而是害人了。
所以,幫人也要因人而異。不是往高位上隨便一放了事。讓平凡人能平安地做好自己能做的事,這就是對他們最大的幫助了。再多,對他們反而是負擔。
除了用人不當,范雎的個性也頗遭歷代學人、官家的詬病。司馬遷用一句話來總結范雎的個性,“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一飯之德必償,指他不忘鄭安平、王稽。睚眥必報是針對他功成名就以後仍當眾羞辱須賈、誓不放過魏齊而言。
其實,在下覺得范雎的個性倒蠻可愛的。算是個真性情的人。
有恩不忘當然算是個優點。總比那些把人民的養育之恩都忘了的貪官汙吏強吧?只不過,范雎報恩的方法欠妥而已。
睚眥必報就更不是缺點。為什麼要對那些害人者格外寬容呢?他們配嗎?
後來仔細想想,也總算明白歷代官家為什麼總要把范雎的行為定性為“小氣”,把寬宏大量、以德報怨當成美德。
因為那些當權派大都在榨取民脂民膏,魚肉百姓,欺壓良善。他們也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喪盡天良,也知道自己民憤極大,也擔心萬一哪天改朝換代,原來的受壓迫者翻身做了主人,一旦人家追究起來,自己不就很慘了嗎?所以,他們就多了個心眼,或者是潛意識在作祟,開始整日裡對百姓們洗腦,天天鼓吹以德報怨,寬以待人。這樣,就算萬一變天了,那些百姓既然已經把以德報怨當成美德了,自然就會放自己一馬,留自己一條生路。
可惜,代代都有明白人。孔夫子早就說過,要“以直報怨,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