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頁)
但是,我更願意穿越制度的框架,關注到這個龐大行業的從業者,以及那些曾經的從業者,記敘他們的掙扎、奮鬥,記錄這個行業最為鮮活的力量,而非泛黃的陳舊勢力。
然而,這樣的記敘挑戰非常大,其中很多人依然還在,很多公司還在進化的過程中,是非功過難以定論,好的,可能變壞;壞的,也可能再反覆,至少存有人性的光輝。加之,視角不同,標準不同,時間不同,階段不一,其實難有定論。
對於我個人,操作如此浩大的一次梳理,彷彿攀登一座珠峰。我既沒有選修文學,或者歷史,也非新聞專業出身,文字上難言珠玉之美;保險專業上雖有粗淺的涉獵,難登三寶之堂。
僅值一提的是,我獨特的經歷以及相對獨立的身份。我讀書時的專業為保險,畢業留校,在上海財經大學謝志剛教授的引領下,恰逢第一次保險償付能力監管體系徵求意見,淺嘗輒止般參與了些許研究;後因緣成為一名財經記者,見證中國保險行業從半封閉全面走向開放,乃至挺進全球資本市場之風雲鉅變。
機緣巧合,我曾經一度深度“窺探”行業,以寫稿、賺取稿費為生,但是現在離開媒體行業,並不以保險或者其關聯為養家餬口之本,可以相對獨立之眼光再度回顧。失去才知珍貴,割捨之間知易行難,於行業幽光者,心有慼慼焉。
然而心境通靈,異然。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第一章 “冒險王”傳奇(1919—1949)
1919年1月5日,李大釗在《每週評論》上發表《新紀元》。但是,中國卻未有新氣象。4月的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全面失敗。
5月4日,北京學生3000多人在天安門前集合,焚曹汝霖宅,毆章宗祥人。北洋政府派軍警鎮壓,逮捕學生32人。青年們的熱血噴湧而起,五四運動席捲中國。動盪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覺醒的民族意識,以及間歇掀起的抵制洋貨運動,逆流而進的民族商業迎來一個小小的春天。
紛紛擾擾的亂世,並沒有打斷一個青年的遠東冒險夢。
這一年11月,冷冬,上海,被稱為“冒險家的樂園”的遠東第一大都市。
紛雜喧囂、熙熙攘攘的碼頭,湧動著西式圓禮帽和中式破氈帽。
一艘來自日本的蒸汽汽船正停泊靠岸,川流不息的人群中,走下一位27歲的美國白人青年,這個年輕人名叫史帶(Cornelius Vander Starr)。
誰也不會預料到,這位囊中羞澀的年輕人日後會成為一個龐大金融帝國的締造者,而東方的上海將承載史帶傳奇般事業的起點。
12月12日,到上海一個月後,史帶在南京路和四川路交叉口,創立了一家只有兩間房子和兩個僱員的保險代理公司,將其命名為美亞保險公司(American Asiatic Underwriters,AAU)。這之前,這位白人小夥子只在舊金山賣過冰激凌和汽車保險。
創業之初,美亞主要代理一些美國公司的水險和火險業務。兩年以後,即1921年,經營頗有起色的史帶,在上海建立了友邦人壽保險公司(Asia Life Insurance pany),成為一家可以向中國本地人士提供壽險的外資公司。(1)
向中國人銷售壽險,此前被認為幾乎不可能,如同將鞋子賣給不穿鞋的人,或者類似把梳子賣給和尚。
冒險是有回報的,《上海地方誌》記載,“截止1936年(民國25年)底,友邦的保單準備金7208624元,有效保額59599470元,其中華人投保佔90%,且大半系從內地招來”。
這件事情也表明,史帶不是個墨守成規的人。創立友邦之後,史帶開始了最初的本土化,他邀請了幾位頗有名望的人士加入他的董事會;選聘當地人擔任管理工作,這後來成為AIG全球業務的標準流程之一。
那時,友邦最受歡迎的產品是一種20年的儲蓄保單。(2)出人預料的是,跨越漫長的半個多世紀,居然還有精明的上海客戶在20世紀90年代拿出50年前的老保單要求再次回到上海的友邦保險支付,上演了一出不大不小的“拒賠老保單”事件。
這是金融巨擘友邦的全部起點。
1927年,史帶將友邦人壽遷入外灘17號的“字林大樓”,即今日之友邦大廈。
“外灘”這個詞,其實也源於西方文化。外灘當年的開發者們大都是“暴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