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至於其何時停辦更無從查考。因此,中國民族保險業的真正興起還要從保險招商局算起。
(5)有史料認為,華安合群保壽公司開業後的頭10年,呂嶽泉並非總經理,先做了7年的稽核員,再任營業部主任3年,10年後董事會才聘呂嶽泉任總經理。
(6)《上海地方誌》記載,1958年10月全國停辦國內保險業務,上海仍維持部分業務。1967年1月國內業務全部停辦,機構撤銷,國外保險業務由中國銀行上海分行設保險科接辦。
第二章 冰河初開(1978—1991)
1978年,中國金融破冰。
1978年3月,人民銀行與財政部分設,初步恢復了銀行原有的功能。當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社會拉開經濟變革的序幕。
春天的氣息湧動,傳遞至邊疆。
黑河,黑龍江最北。
一位下鄉10年的上海知青正逡巡於黑土地上。從團部傳來的一則源自北京的訊息,攪動著這顆27歲的尚不安分的心。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之後,全國性的高考正式恢復。
這位沒有放棄讀書,於繁重插隊勞動鍛煉出堅強意志的年輕人,茫然中發現了一絲希望的星火。根據教育部的記錄,1978年全國高考有610萬人參加,只錄取40。2萬人!
考上大學,重回上海工作,就職於上海政府經濟管理部門,這位青年實現了人生最重要的飛躍。10餘年之後,他成為太平洋保險工號為006的員工。再過10年,年輕人不再年輕,他不僅是太平洋保險創業的元老,還最終成為太平洋人壽的領軍人。
一個上海式的草根奇蹟——下過鄉,插過隊;堅持學習,考上大學;重回上海工作,親歷中國騰飛30年。30年驀然回首,已是英雄遲暮。
這位年輕人就是後來任太平洋壽險董事長的金文洪。
同一年出生,同一樣草根,生於上海崇明島的楊超,也在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自己的金融之路。
1976年,楊超只是中國銀行上海分行的一名普通的行員。但是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大學的他卻有同齡人不具有的優勢——外語。當同齡人還在千軍萬馬擠高考獨木橋的時候,楊超卻可以抓住機會謀劃海外學習。
1981年,楊超留學英國,沒有人知道這個口袋窘迫的中國青年面對發達資本主義世界時候的尷尬,除了親歷者本人。回國後,楊超出任人保上海浦東分公司總經理。20餘年之後,楊坐定中國最大壽險公司的頭把交椅,而青澀只留給了回憶。
連結: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20世紀80年代,一些未來將影響中國保險市場格局的人,此刻正隱匿於芸芸眾生之中,過著與保險無關的小日子。
1986年夏天,長江、淮河發大水。
時任安徽省委辦公廳秘書的馬蔚華,騎著腳踏車在合肥的省委大院裡進進出出,時刻準備著下到長江、淮河一線去支援抗洪防汛工作;而遠在南國的31歲的馬明哲卻正在為能否重開招商局100年前的保險公司而冥思苦想。作為一名普通的社保公司幹部,馬明哲還記得1986年的夏天,他乘渡輪到香港去見時任蛇口工業區招商局常務副董事長袁庚時忐忑不安的心情。
再如陳東昇,這位著名的“92派”(1)企業家,20世紀80年代正在為外經濟貿易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幹活,其受《財富》雜誌啟發而首創的“中國500家最大企業”排行榜,為他積累了最初的企業資源。
還有未來成為新興公司合眾人壽董事長的戴皓,1989年剛剛大學畢業,尚未涉足金融界。
和戴皓一樣抓住機遇,創立國內第一家專業車險公司——天平保險——的幕後老闆,以囤積法人股而威震江湖的劉益謙“劉老闆”此時尚在擺攤。1984年,劉老闆在上海老城隍廟的豫園附近租了一個十幾平米的商鋪,幹起了百貨批發兼零售。他同時是“改革開放後,上海市第一批有牌照的出租司機”,完全沒有點滴的金融相。
真正感覺到政策融化的,還是身處北京的“老人們”。
1979年,鄧小平提出了“必須把銀行真正辦成銀行”。在此思想指導下,當年相繼設立了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三大國有銀行(工行為1983年成立)。
留存不多的老保險人開始鼓動、串聯,向上反映,寫信給人保總公司、人民銀行總行、財政部乃至國務院,要求恢復國內保險業務。1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