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1/4 頁)
這種做法其實風險很大。
馬明哲在回憶這一段時稱:“為強化平安的內部凝聚力,我們克服了極大的困難,推出了‘員工合股基金’——員工持股計劃。現在說起員工持股、MBO、股權激勵等,都是些很時髦的詞彙,但在當時卻是風險極大的動作,因為國家政策不允許,甚至有的人帶著有色眼鏡,抨擊我們搞資本主義,使我們承受沉重的政治壓力。”
不過,合股基金設立之初,不少員工並沒有認為這是一個發達的機會,甚至不願意參與。例如,平安一度把增資擴股作為業務考核指標分派到各個分支機構,要求各機構必須完成規定的募股額,否則影響機構負責人年度考核。
1993年1月1日,平安在全國範圍內定向募集法人股,以6元的招股價擴股49%。股東數目由原有的5家增加到114家。
1993年12月,摩根和高盛各自出資3500萬美元溢價入股平安5。56%的股份(1997年,兩公司持股比例各增到7。63%。至平安上市前一度當時各佔6。86%的股權)。
不過,直接持有股份的並非摩根和高盛。1994年,高盛公司及摩根·士丹利分別透過廣東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及摩氏實業發展(深圳)有限公司出資,成為保險行業“代持股”的又一典型案例。從1994年至2004年,外資股東獲得20倍的回報。
1994年7月平安開始對下屬的大連、廣州、北京、上海、天津、青島等6家分公司進行資產一體化改造(即將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6家分公司吸收合併為公司全資附屬機構),在當地入股上述六家分公司的股東轉換為公司股東。截至1995年4月,公司完成資產一體化工作。
1992—1995年間,根據人民銀行的要求,平安清退不合格股東並退回認股款。1995年12月6日,平安股本增加到15億元人民幣,股東單位為54名。
表10…4 截至1995年12月31日平安前9大股東
資料來源:平安A股招股說明書。
1997年,平安實行股份制改造,中遠集團、深圳市財政局、工商銀行、招商局和新豪時為5大發起人。
同時,1997年,平安進行增資。當時平安擬將股本從15億股增擴至25億股,其中包括2。8億股外資股。但是,直到1997年4月3日,2。8億外資股未能募到,除此之外,公司增擴的7。2億內資股全部到位,增資價格1。76元,發行人實收資本達到人民幣22。2億元。
表10…5 1997年平安增資的認購情況
其中合股基金,新豪時投資再度認購5654。8萬股。
引人注意的是江南實業,這家公司大手筆認購2。7億股,持股比例為12。25%。不過,此時的江南實業並不是後來所謂的平安高管集體持股平臺。
轉機出現在2005年6月。這個時候原江南實業股東三水健力寶健康產業投資有限公司之關聯公司無力償還興業銀行廣州分行4。35億元到期貸款。作為中國平安部分高管代理人的中國平安副總經理王利平以代償貸款條件,受讓前者20。4526%江南實業股份。
當月20日,王利平與中國平安89名高階管理和關鍵崗位人員簽署《委託持股及管理公約》,確立高管層委託其持有江南實業,從而間接持有中國平安的內資股份。
2006年,受託人王利平再度受讓原景傲實業持有的江南實業42。8874%股權。此時,平安高管群體對江南實業的控制權已達63。34%,持股框架搭建完成。而景傲實業也是一家頗有神秘色彩的持股公司,它將成為平安第三個員工持股平臺。
1997年的這次增資,前五大股東中只有工商銀行礙於政策限制未有參與。
2002年,工商銀行、中遠集團、招商局先後減持平安股權,平安的十大股東中,除深圳市政府旗下深圳市投資管理公司外,其餘幾大股東持股比例都不超過10%。而這些交易,成為資本大亨們分享平安創富神話的最後良機。
2002年10月,滙豐斥資6億美元,認購2。46億股,參股平安10%,摺合每股認購價20。13元。滙豐位列深圳市投資管理公司之後成為第二大股東(其時第三大股東為江南實業)。
2003年,為上市之前攤薄每股股價,平安將公積金轉增股本,10送10股。滙豐的成本下降至每股10。06元。
2004年,平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