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黨發生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而且這一接管的必要條件,即保守運動的體制,大體是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出現的。故而,時間因素有力地說明,造成兩極分化的政治變化發生在先,經濟不平等的加劇伴隨其後。
第三,雖然經濟學家大多曾認為,科技變革是美國貧富不均加劇的主因……據信,這一變革增加了對教育程度高的工人的需求,減少了對教育程度較低的工人的需求,但當研究者對統計數字做更深入的考察時,這一正統見解就逐漸站不住腳了。也許最驚人的發現就是,即便教育程度高的美國人,大部分的工資收入也沒有出現大幅上漲。大贏家是為數甚少的一群精英,他們僅佔總人口的1%,甚至更少。因此,研究者越來越覺得,科技並非主要因素。相反,很多人開始認為,之前推動平等的社會規範與制度所遭遇的侵蝕,是加劇貧富不均的關鍵角色,而這一侵蝕歸根到底是由美國政治的右轉所驅動的。
最後,跨國比較提供了一種〃受控試驗〃。美國政治的急劇右轉在發達國家中是個特里,即便與其最接近的例子……撒切爾夫人治下的英國,也遠為不及。科技革新與全球化的力量對所有人都有影響,所以,如果貧富不均的加劇有政治上的根源,那麼美國的與眾不同也就理所當然了;如果這種加劇的主因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市場力量,貧富不均的變化趨勢在整個發達世界裡就應是類似的。但事實是,美國貧富不均的加劇之勢在發達世界裡絕無僅有的。儘管在撒切爾夫人執政期間,英國收入不均狀況迅速加劇,但仍無法與美國相比,而且在歐洲大陸和日本,不平等狀況充其量也只有適當有所增加。
因此,政治變化似乎是問題的核心。那麼,這場政治變化又是怎麼發生的呢?
不平等政治
要討論為何是小布什與切尼最終執掌美國,還要追溯到半世紀之前的一段歲月,當時由年輕的威廉·巴克利(William F。 Buckley)編輯的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還在為美國南部有權阻止黑人投票做辯護……〃白人有這樣的權利,因為目前而言,白人是高等種族〃,並把以教會與所有權的名義推翻民選政府的弗朗西斯科·佛朗哥讚譽為〃真正的民族英雄〃。當時艾森豪威爾等共和黨領袖決定不挑戰羅斯福的遺業,這是引發這場被稱為〃新保守主義〃的小規模運動的主要原因。
◇歡◇迎◇訪◇問◇虹◇橋◇書◇吧◇
第5節:舊日情懷(4)
多年之後,這場小規模運動發展成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支持者與反對者皆稱之為〃保守主義運動〃。該運動由各種人員與機構組成,其網路覆蓋面遠遠超越了通常觀念裡的政治生活:除共和黨與共和黨政治家外,保守主義運動還包括傳媒機構、智庫、出版社等。人們可以在這個網路裡度過整個職業生涯,而且有人確是這麼做的。他們知道不管發生什麼事,只要保持政治忠誠,便能得到回報。倘若一名自由主義者辦砸了一場戰爭,然後又違反道德準則獎賞自己的情人,他也許會擔憂自己的就業前景;但共和黨人沃爾福威茨卻沒有這種憂慮,因為美國企業研究所早已放了一把交椅,等著他來坐(美國前國防部副部長沃爾福威茨先主導攻打伊拉克,後任世界銀行行長期間又為其女友謀私利……譯者注。)
曾有不少共和黨政治家遊離於保守主義運動之外,但現已寥寥無幾,主要原因是,若有人被認為在政治上不可靠,日子就會相當難過。林肯·查菲(Lincoln Chafee)就是個例子。他是羅德島州前參議員、一位溫和派,在2006年的初選中遭遇了來自右翼的骯髒挑戰,從而在普選中失利。雖說為了保持對參議院的控制權,共和黨明顯也很需要查菲,但為懲罰異己,他們在所不惜。
金錢是保守主義運動的粘合劑,而資金主要是由一小群超級富豪和一些大公司提供的。所有這些人都註定會從貧富不均的加劇、累進稅制的廢除與福利國家的倒退中獲益,簡言之,從〃新政〃的逆轉中獲益。保守主義運動的核心工作不外乎將時間往回撥,逆轉那些抑制不平等的經濟政策。反稅活動分子、保守主義運動的關鍵人物之一格魯夫·諾奎斯特(Grover Norquist)曾透露說,他想把美國帶回到〃社會主義者奪權,即泰迪·羅斯福上臺前的美國。所得稅、遺產稅、管制,這一切統統取消。〃(泰迪·羅斯福是美國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暱稱……譯者注)
保守主義運動說到底是要逆轉損害一小群富裕精英的政策,所以,從根本上講,它是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