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3 頁)
也難以持久。有可能彌補一時的差距,但沒法解決持續的發展。
(二)單一改戶籍不能讓農民變市民
城鄉一體化的另一個重要命題,就是城鄉人口管理的二元結構,讓農民變市民。但中國的7億多農民到底如何徹底完成身份的轉換?
作為統籌城鄉改革的試驗區,重慶的計劃是在全市範圍內有計劃、分步驟、有重點地推進戶籍制度、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公共財政制度、農村金融制度、行政體制等改革。目標是到2020年,重慶市城鄉居民收入之比將由4:1降到:1,農村基本公共服務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城鎮化率達到70%,城鎮化率將由目前的上升至70%,從而意味著重慶市還將有1000萬農民進城變為新市民。
從哪裡開始做這樣的農民變市民工程?重慶市委、市政府確定,將解決農民工問題作為統籌城鄉改革的突破口和總閥門。重慶市領導說:“重慶的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是一篇大文章,工作千頭萬緒,其艱鉅性和複雜性是我們過去任何一項改革都無法比擬的,找準突破口尤為關鍵。以農民工為突破口推進改革試驗,難度較小、成本較低、帶動性較強,是遵循經濟發展規律的順勢之為,也是促進全體市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大舉措。”
中國有多少農民以打工的形式在城市生活,很難有一個確切的數字,保守估計上億之眾,分佈重心在沿海、省會等大中城市。按照重慶經驗,將全國的農民工戶口都落地打工城市,變為市民,可以解決幾千萬農民的身份轉換,然而,城鄉一體化中的二元結構難題就完全解開了嗎?
沒有!
為什麼呢?
解決農民變為市民的問題,有幾種辦法,一種是大中城市戶口完全開放,農村人口紛紛集中到這些城市中來,成為市民。但是這樣對大中城市來講資源環境壓力太大,住房、交通、醫療、教育、就業等所有社會部門都將承擔更大的壓力,資源將耗費巨大,大中城市是難以承受這種壓力的,可能引發“城市崩潰”。
第二種是農民都在本地轉換為城鎮戶口,就如小城鎮建設所規劃的那樣,但是如果當地產業沒發展,經濟基礎難以支援這樣大的執行成本,形成“空心城鎮”。
顯然,以上兩種戶籍制度改革的方式,雖然表面解決了農民身份問題,但伴隨而來的社會問題仍是巨大的,城鄉一體化的目標並未實現。
小城鎮建設也好,農民變市民也好,這些城鄉一體化的措施,都是為了提高農村發展水平,為農民謀取權利。然而,所有目標的基礎,都是農村的經濟發展和產業發展,只有在這個方面發展成功了,就地解決農民的相關問題,才是真正的治本之策。
所以發展農村經濟,核心是運用市場化手段,創造有利於市場化發展的機制。
如何創造解決三農問題的市場化機制?
那就是,利用現代農墾模式,推動城鄉一體化。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三、用現代農墾模式推動城鄉一體化
(一)現代農墾模式的啟示
我們再次審視農墾模式,發現這種特殊的“四不像”體制,在經過政企分開、社企分離、產業發展的改革後,不僅可以充分發揮企業的經濟價值,而且原有的諸多特點還能有效發揮,這種改革後的農墾模式特點有什麼呢?
現代農墾模式有以下幾個突出的特點。
1.現代農墾模式是聯結城市與農村的橋樑。
農墾紮根於農場,農場紮根於農村。現代農墾又是一個市場化程度高的現代企業集團,業務發展本身就是城市產業經濟的一個部分。所以說,透過現代公司化農場,可以實現將城市與農村對接。同時,透過公司化農場的產業發展,職工、家屬和當地居民圍繞這個本地化的農業公司,可以建立較為穩定的周邊社群和城鎮,小城鎮的發展就有了經濟發展的保證。
2.現代農墾模式是規模化、現代化、產業化的保證。
現代農墾模式與傳統農業的最大區別,也是其明顯的優勢,那就是實現了有組織的、規模化的經營,具有現代化和產業化的實施條件,這恰是發展現代農業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同時,現代農墾模式是市場化發展的方式,一方面透過市場化運作獲得效益,另一方面還透過市場化的運作方式,將眾多的農戶聯絡起來。由於是有強有力的組織保證,所以對農村經濟的改變能力強。
3.現代農墾模式解決農民城市化。
透過現代農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