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頁)
43年4月19日,該委員會發布了“關於改進游擊隊中的偵察工作”的命令,並任命了一批受過專業偵察訓練的人員擔任游擊隊的指揮員。各游擊隊的敵後偵察能力也由此得以迅速提高。
據蘇聯戰史記載,從1943年4月至年底,游擊隊先後查明瞭德軍165個師、177個團和135個獨立營的集結地點,以及部分德軍部隊的編制、建制人數和指揮官姓名。在1944年巴格拉季昂戰役的準備時期,白俄羅斯游擊隊不僅向指揮部提供了德軍部署、防禦地區情況及機場、降落場和其他重要軍事目標分佈情況,還查明瞭波羅的海第1方面軍進攻地帶內德軍預備隊的情況,併為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進一步核實了空中偵察所得到的情報。
這些敵後情報為正面戰場蘇聯紅軍的進攻提供了寶貴的依據。正如德國最高統帥部情報和反間諜部第三處處長施馬爾施勒格爾所說的那樣,蘇軍偵察工作之所以獲得出色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游擊隊的偵察活動發揮了巨大作用。
配合正面戰場 在庫爾斯克會戰勝利結束後,蘇軍徹底掌握了蘇德戰場的戰略主動權。從此,敵後游擊隊的活動範圍也從敵後逐漸向正面戰場轉移。
根據蘇軍指揮部的指示,游擊隊通常會在正規軍發起進攻前搶佔敵後的居民點、道路交叉點和江河渡口,並一直扼守到主力到來。例如,1943年11月17日,薩布羅夫的遊擊兵團經過20小時的頑強戰鬥,殲滅了日托米爾州奧魯奇市的德軍。在之後的3天中,他們一直扼守著這座城市和重要的鐵路樞紐,直至蘇軍正規部隊抵達;
敵後幽靈:衛國戰爭中的蘇聯游擊隊(3)
1944年6月27日,在明斯克州東部地區作戰的由斯克利亞連科指揮的“熱列茲尼雅克”遊擊旅佔領了別烈津納河渡口,並多次擊退了妄想渡河突圍的德軍,直至阿斯拉諾夫少將的第35坦克旅到來;1944年6月29日至7月1日期間,由勃洛欣指揮的“達努卡洛夫”遊擊旅與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先頭部隊緊密配合,擊潰德第201警衛師的1個團,殲敵400餘名;由庫克索夫指揮的南明斯克遊擊兵團給予敵步兵第23師和航空後104團的後方分隊以重大殺傷,摧毀敵步兵第36師司令部,佔領了樸提奇河各渡口並一直堅守到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第28集團軍部隊的到來。
除了搶佔要道和隘口外,游擊隊有時也會和正規部隊一道參加解放城市和居民點的戰鬥。如1944年初,列寧格勒第9旅的一個遊擊支隊就同列寧格勒方面軍第42集團軍的部隊一起參加了攻佔格多夫的戰鬥。同年2月3日至16日,第2遊擊旅配合第42集團軍圍殲了在普柳薩車站地域的德軍步兵第58師。
隨著蘇軍反攻的節節勝利,不少游擊隊在戰爭末期被編入了正規部隊。
蘇聯游擊隊的特點
與正面戰場相呼應 二戰時期,由於組織、協調、物資條件、通訊保障等方面的諸多因素,絕大多數國家的敵後游擊戰只能和正面戰場進行戰略上的配合和極為有限的戰術配合。然而縱觀蘇聯敵後戰場,在渡過最初的困難歲月後,敵後游擊戰爭就開始接受了遊擊運動總司令部的統一指揮調遣。因此在不少重要戰役發起前,上述指揮機關都會根據戰役需要,統一指揮戰役縱深的各遊擊部隊進行作戰,與正面進攻的部隊直接配合。
利用骨幹加強領導 衛國戰爭期間,蘇聯高層從後方向游擊隊派出了大量領導骨幹,用以提升其戰鬥力和組織領導能力。僅在1941年下半年,蘇聯高層就派出了3萬名黨員和共青團員到敵後游擊區。此外,蘇聯和各加盟共和國的黨中央、州委以及方面軍和集團軍軍事委員會,都曾舉辦過一些遊擊骨幹訓練班。由於培訓規模不能滿足需要,1942年夏,成立了4個遊擊骨幹培訓學校,主要培訓領導幹部、爆破專家、偵察員和無線電發報員等,僅1942年夏秋,接受這種訓練後被派往敵後的各種專業人員總數就達13000人以上。
結語
在衛國戰爭中,蘇聯的敵後抵抗組織從小到大,由弱到強,逐年發展壯大。在整個衛國戰爭期間,蘇聯游擊隊和地下活動組織總計共6200多個,100多萬人。據統計,在整個戰爭期間,蘇聯游擊隊共顛覆德軍列2萬餘列,炸燬裝甲列車58列,毀壞機車1萬餘臺,車廂11萬餘節,炸燬鐵路和公路橋樑12000座,擊毀敵汽車5萬餘輛,斃傷俘敵官兵150萬人。他們牽制和消耗了德軍的大批兵力,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戰場的作戰。
戰火中成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