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頁)
。 想看書來
第三次收藏熱:康乾盛世
中國第三次收藏熱是康乾盛世,這是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一段盛世,長達一百年。可以說,整個18世紀,從1700年到1800年,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時期。
康乾盛世的產生,我覺得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康熙皇帝的偉大和英明。康熙,一個極易吸收外來文化的皇帝。這個文化不僅僅是漢文化,還包括西方文化。他請來大量西方老師來教他幾何、天文、機械。我查了一下,他學過靜力學,我們一般人今天都不學這樣的學問。康熙是一個非常開明的皇帝,他對自己的要求,是要成為一個全能的皇帝;他做到了這一點。他也影響了後來的雍正、乾隆,使這一百年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一百年。
到了他兒子,就是雍正這一代。雍正是一個非常勤勉的皇帝,他批過4萬多份奏摺,這些奏摺至今在國家檔案館裡儲存。雍正在位十三年,平均每天至少要御批10件奏摺,最少時要寫一個字:覽;最長的洋洋萬言。
我們都知道,用毛筆寫字,不停地寫,寫一萬個字大約需要兩天時間。用鋼筆寫,寫得快的人大概一天可以寫一萬字,毛筆寫得要慢。這樣勤勉的皇帝,他的政務非常繁忙。雍正跟他的父親,跟他的兒子都不能比,他沒有下過江南。他處在清朝康乾盛世中非常關鍵的一個時期,他要整頓吏治,要改革康熙遺留下來的一些問題,所以他就沒捨得出門。
那麼,雍正怎麼去減壓呢?他對藝術品有要求。在中國曆代皇帝裡,雍正對藝術品的要求最為具體。比如,史料記載,雍正七年(1729)四月十三日,太監劉希文交來成窯五彩磁罐一件,無蓋。我們將來講瓷器的時候會講到這一點。成窯五彩,就是後來的鬥彩。就是太監交來的這件鬥彩,沒有蓋。皇上就下旨:“著做木樣呈覽。欽此。”意思是你先做一個木頭蓋,畫好了給我瞧瞧。
隔了一週,二十日的時候,木樣就做好了,畫了五彩木樣一件呈覽,拿給皇上看。皇上又說:“將此罐交年希堯添一蓋,照此樣燒造幾件。原樣花紋不甚好,可說與年希堯往細裡改畫。欽此。”皇上說的太具體了,說照著這樣給我做幾個。原先這個畫得還粗了點兒,你給我再畫得細點兒。
年希堯是雍正時期的重臣,他受他弟弟年羹堯的牽連,被罷免過。罷免的第二年,就是雍正四年,重新起用,所以他幹活非常認真。
像這樣的史實,記載了一個皇帝在藝術上的要求,這個要求一定得傳達到下面。所以,我們今天能看到雍正這一朝的瓷器,非常精美。清代瓷器的高價,很多都是雍正一朝所創造。
第四次收藏熱:晚清到民國初年
晚清到民國初年的第四次收藏熱,跟以前有所不同。它主要是外需加大,內需相對縮小。晚清時期民不聊生,在西方列強的多次侵擾之下,中國人都感覺到生活岌岌可危。除了個別人的生活很好,大部分人的生活質量都很差。等到西方人終於開啟了中國這扇神秘的大門,能親自看到中國古老文明的時候,他們垂涎了很久的中國文化終於擺在他們面前,所以西方人開始大肆掠奪。
我們今天能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看到中國的燦爛文明,大部分的中國古代藝術品,大約都是鴉片戰爭以後到抗日戰爭爆發這一段時期流出去的。
民國四公子
民國時期有著名的四公子,張學良就不用說了,大家都知道。張伯駒,凡是對收藏有興趣的人,都知道這個大家。溥侗,溥儀的同族兄弟。再有就是袁寒雲,袁世凱的二公子。這四個人被大家統稱為“民國四公子”,非常儒雅,都酷愛收藏。
張伯駒當年花了4萬大洋買了《平復帖》,後來捐給了故宮。《平復帖》是跟三希堂那著名的“三帖”齊名的法書。後來,又花了240兩黃金,買了展子虔《遊春圖》。買《遊春圖》的時候,張伯駒把自己的豪宅賣掉湊錢。他那座豪宅佔地15畝,原來是清末著名大太監李蓮英的舊宅。15畝有多大呢?換算成平方米,是整整1萬平方米!今天在北京城裡的1萬平方米的四合院,先不說買要花多少錢,拆遷就要拆出3個億!非常巨大的數字。
張伯駒把這個宅子賣掉,加上妻子的首飾,加上自己現有的錢,湊足240兩黃金,買到了展子虔《遊春圖》,最後也捐給了國家。這就是民國時期收藏大家的一個心態。
再比如張學良,在20世紀80年代末的時候,他把所有的收藏拿出來,在臺灣拍賣,所得的款項都捐給社會。拍賣現場非常熱烈。其中有一件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