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4/4 頁)
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提出了翻兩番的目標。
提出建設兩個文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思想,選舉新的領導班子。
(二)改革重點從農村轉向城市
1、前提條件:
農村經濟和鄉鎮企業的發展。
2、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展開
1984 年《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的透過和實施,使得單一的公有制結構被突破,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開始發展的局面。
1985 年3 月和5 月,《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和《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的透過,推進了科技和教育體制的改革。
(三)多層次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中國對外開放的程序。20 世紀80 年代,中國的對外開放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從沿海到內地逐步發展深入的開放步驟。
1、設立4 個經濟特區:深圳、汕頭、珠海、廈門
2、開放14 個港口城市:天津、上海、大連、秦皇島、煙臺、青島、連雲港、南通、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
3、建立沿海開放區和沿海開放帶:
1985 年2 月,決定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廈門泉州漳州三角地區開闢為沿海經濟開放區;1988 年4 月建立海南省,將全海南島開闢為經濟特區。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
(四)整黨和精神文明建設
1、整黨(1983…1987 年)
任務:統一思想,糾正一切違反四項基本原則、違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路線的“左”的和右的錯誤傾向;整頓作風,糾正各種利用職權謀取私利的行為;加強紀律,堅持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改變黨組織的軟弱渙散狀況;純潔組織,把堅持反對黨、危害黨的分子清理出去。
2、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1986 年中共十二屆六中全會提出的。根本任務: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深入推進
(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的提出
1、中共十三大提出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含義: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
2、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
3、提出了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和目標
4、選舉了新的領導成員
(二)“三步走”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
1、內容
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 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實現;第二步,到20 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 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2、意義
(三)政治體制改革基本思路的提出
1980 年8 月,鄧小平發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講話
1986 年9 月十二屆六中全會把堅定不移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確定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佈局的重要內容之一。1987 年10 月的七中全會討論並原則透過《政治體制改革總體設想》。十三大報告闡述了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性質、目標以及方法、步驟等一系列問題。
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