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4/4 頁)
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這部著作。1937年夏,他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講授《實踐論》、《矛盾論》,深入論證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原則,科學地闡明瞭黨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
※ 第六章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瞭解日本侵華的基本史實,國共兩黨的抗戰路線、兩個戰場及其評價、抗戰的重大戰役等,重點把握中國共產黨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原因和基本經驗。
§第一節 日本發動滅亡中國的侵略戰爭
從九一八事變到華北事變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變中國為其獨佔殖民地的階段由此開始。1932年2月,中國東北全境淪陷。
日本佔領中國東北以後,隨即開始入侵中國華北地區。1935年,日本在華北製造一系列事端,策動華北五省兩市“防共自治運動”。
盧溝橋事變與日本的全面侵華戰爭
1937年7月7日,發生盧溝橋事變。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由此開始。日軍相繼佔領了北平(今北京)、天津、太原、上海、南京、武漢、廣州等一大批城市。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發表終戰詔書。日本侵華戰爭最終遭到徹底失敗。
侵華日軍的嚴重罪行
首先,製造慘絕人寰的大屠殺。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殺”。
其次,瘋狂掠奪中國的資源與財富。
再次,強制推行奴化教育。
§第二節 從區域性抗戰到全國性抗戰
1932年4月15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中央政府宣佈對日作戰。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十年內戰的局面由此結束,國內和平基本實現。1937年8月,國共兩黨達成將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不久改成第十八集團軍)等協議。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國共產黨為公佈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發表實際承認共產黨合法地位的談話,以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為基礎的抗日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第三節 國民黨與抗日的正面戰場
一、 戰略防禦階段的正面戰場
從1937年的7月盧溝橋事變,到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守,中國抗戰處於戰略防禦階段。國民黨軍隊組織了淞滬、忻口、徐州、武漢會戰等一系列大戰役。1938年3月,李宗仁等部實施臺兒莊戰役,取得大捷,殲滅日軍1萬餘人。
二、 戰略相持階段的正面戰場
§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