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4/5 頁)
制依然在廣大地區內保持著,成為中國走向現代化和民主化的嚴重障礙。
第三,中國新興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雖然已經產生,並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下,它的發展很緩慢,力量很軟弱,而且它的大部分與外國資本——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都有或多或少的聯絡。
第四,由於近代中國處於資本——帝國主義列強的爭奪和間接統治之下,加上中國地域廣大,以及在地方性的農業經濟的基礎上形成的地方割據勢力的存在,近代中國各地區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是極不平衡的。後來,帝國主義國家還分別支援不同的政治勢力以分裂中國,使中國處於不統一狀態。
第五,在資本——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後來還加上官僚本主義);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以至大批破產,過著飢寒交迫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
§三、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和歷史任務
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矛盾,呈現出錯綜複雜的狀況。佔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兩大任務是: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它們是互相區別又互相緊密聯絡的,必須爭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才能為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創造前提,開闢道路。
※ 第一章 反對外國侵略的鬥爭
重點了解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對中國侵略造成的危害及影響;把握抵禦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的典型史實及反侵略鬥爭的失敗的原因與民族意識的覺醒的代表人物。
§第一節 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
一、軍事侵略
發動侵略戰爭,屠殺中國人民。 侵佔中國領土,劃分勢力範圍。 勒索賠款,搶掠財富。
二、政治控制
控制中國的內政、外交。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 扶植、收買代理人。
三、經濟掠奪
控制中國的通商口岸。 剝奪中國的關稅自主權。 實行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 操縱中國的經濟命脈。
四、文化滲透
批著宗教外衣,進行侵略活動。為侵略中國製造輿論。
§第二節 抵禦外國武裝侵略 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
一、 反抗外來侵略的鬥爭歷程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鬥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大規模的反侵略武裝鬥爭,顯示了中國人民不甘屈服和敢於鬥爭的英雄氣概。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後期,太平軍曾多次重創英、法侵略軍和外國侵略者指揮的洋槍隊“常勝軍”、“常捷軍”。在資本——帝國主義國家侵略中國臺灣的過程中,臺灣人民也奮起反抗侵略者。199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義和團及部分清軍與之展開殊死戰鬥。
1884年法艦進犯臺灣,被督辦臺灣事務大臣劉銘傳指揮守軍擊退。1885年3月,70歲老將馮子材身先士卒,大敗法軍,取得鎮南關大捷。在抗擊外國侵略的戰爭中,許多愛國官兵英勇獻身。
二、粉碎瓜分中國的圖謀
19世紀70至80年代,帝國主義列強從侵佔中國周邊鄰國發展到蠶食中國邊疆地區,使中國陷入“邊疆危機”。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爭奪和瓜分的圖謀,在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達到高潮。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期間,歐美報刊紛紛公開討論如何瓜分中國。
帝國主義列強並沒有能夠實現瓜分中國的圖謀。其原因何在?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和互相制約,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帝國主義列強不能滅亡和瓜分中國,最根本的原因,是中華民族進行的不屈不撓的反侵略鬥爭。在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時期,中國人民以其不畏強暴、敢與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打擊和教訓了帝國主義者,使它們不敢為所欲為地瓜分中國。
§第三節 反侵略戰爭的失敗與民族意識的覺醒
一、反侵略戰爭的失敗及其原因
從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間,中國人民對外來侵略進行了英勇頑強的反抗。但是,歷次的反侵略戰爭,都是以中國失敗、中國政府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而告結束。其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社會制度的腐敗,二是經濟技術的落後。
二、民族意識的覺醒
“師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