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4/4 頁)
(2)從中國共產黨來看:中國工人階級需要強大的同盟軍。
中共一大決議:“不同其他黨派建立任何關係。”
中共二大透過《關於“民主的聯合戰線”議決案》。(黨外合作)
1923 年中共三大在廣州召開,決定同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同時保持其獨立性,幫助國民黨改組,使之改造成為革命階級的聯盟。”
中共三大決議:“……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議決中國共產黨須與中國國民黨合作,共產黨黨員應加入國民黨,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曾感此必要,遵行此決議。……”
2.國共合作的結果:開創國民革命的新局面
第一,國共兩黨都得到了大發展。
第二,工農運動蓬勃高漲。(湖南農民運動)
第三,革命武裝力量不斷擴大。(黃埔軍校1924 年5 月創立。孫中山自任軍校總理,蔣介石任校長,黨代表廖仲愷,政治部主任戴季陶(後由周恩來繼任),軍事總教官何應欽。共產國際和蘇聯政府對黃埔軍校給予大力支援。黃埔軍校學生是國民革命軍的骨幹力量。國民
黨軍隊的將領中,黃埔軍校畢業的著名將領有杜聿明(一期)、胡宗南(一期)、鄧演達(教育長)、宋希濂(一期)和陳誠(教官)等,數以百計。中國人民解放軍十位元帥中就有五位出自黃埔軍校,他們是徐向前(一期)、葉劍英(教授部副主任)、聶榮臻(政治部秘書兼政治教官)、林彪(四期)和陳毅(武漢分校中共委員會書記)。
解放軍首批授銜的十位大將中也有三位出自黃埔軍校,他們是陳賡(一期)、許光達(五期炮科)和羅瑞卿(武漢分校)。周恩來、陶鑄(五期)、劉志丹(四期)和左權(一期)等,也在黃埔軍校工作和學習過。)
第四,國民革命思想得到空前的傳播。(農民運動講習所)
第五,舉行了反對北洋軍閥的北伐戰爭
3、大革命中的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革命基本問題的探索
第一,關於中國革命的性質問題。
第二,關於無產階級領導權問題。
第三,關於民族資產階級問題。
第四,關於農民同盟軍問題。
第五,關於武裝鬥爭問題。
第六,關於中國革命的前途問題
4.國民革命(大革命)的失敗及其評價
大革命的意義:
又一次席捲全國的革命運動。這次革命聲勢之浩大、發動群眾之廣泛、鬥爭之激烈,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個高潮。
大革命失敗的原因:
其基本思路是從內外因出發,總體上是敵強我弱。
(1)客觀: ——“三個由於”
由於反革命力量的強大,由於資產階級發生嚴重動搖,由於蔣介石集團、汪精衛集團先後被中國革命的敵人拉進反革命的陣營。
(2)主觀: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
(3)國際因素:大革命後期共產國際的錯誤指導。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