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治制度得到堅持、發展和進一步完善。中華民族實現了空前的團結和統一,愛國統一戰線發展壯大,民族、宗教和僑務工作蓬勃發展。香港和澳門迴歸祖國,是“一國兩制”理論的成功實踐。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加強,政治體制改革有步驟、分階段地穩步推進,逐步形成了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基本框架。
第三,從發展新民主主義文化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代表中國的先進文化,積極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大力發展教育和科學事業,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增強綜合國力提供源源不斷的文化支撐。
第四,從打破封鎖到全方位對外開放。
新中國從成立之日起,就為打破西方國家的封鎖作了不懈的努力。20 世紀70 年代以後,出現了中國同西方國家的建交高潮,為後來實行對外開放戰略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推動對外開放形成嶄新的局面。以2001 年中國入世為標誌,中國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成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發展的重要力量。
第五,從“小米加步槍”到逐步實現國防現代化。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黨的領導下,在實現國防現代化的程序中,取得了自行研製和成功發射“兩彈一星”、載人太空梭等舉世矚目的成就。進入新世紀,人民解放軍從嚴治軍,依法治軍,加速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和軍事鬥爭準備,加強軍隊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
新中國成立50 多年的歷史昭示我們,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的核心力量。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補充資料:新中國成立50 多年的輝煌成就
經過新中國50 多年的建設,我國經濟和社會得到長足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20 多年來,我國國民經濟保持了年均9。1%的高速增長,位居世界前列。2005 年糧食總產量為9680億斤,不管天氣如何,通常每年生產至少4 億噸糧食,人均糧食達到744 斤/年。鄉鎮企業
繼續發展,增加值約為3;6600 億元。農村勞動力離鄉外出就業的人數繼續增加,總數約為9900 萬人。如今,我國已經躍居為世界第一產鋼大國,2005 年產量為2。25 億噸,成為全球第一個產鋼量突破2 億噸的國家,並連續八年保持鋼產量世界第一。而1949 年中國的鋼鐵產量只有15。8 萬噸,居世界第26 位,不到當時世界鋼鐵年總產量的0。1%。從1952 年—2005 年,第一產業就業比重,由佔統治地位的83。5%下降到49。9%,在三次產業中的比重下降了33。6 個百分點。第二、三產業的從業人員的比重分別由7。4%和9。1%增加到21。6%和29。3%,二者之和已經於1997 年超過了第一產業。尤其是第三產業得到了大力發展,其從業人員的比重從1994 年開始,超過了第二產業。
2005 年,中國進出口總額達到14221。2 億美元,世界排名由1990 年世界第16 位躍居第4 位,中國對外貿易總量在20 多年裡增長了20 多倍,貿易總量的持續擴大,體現了中國的自信和中國經濟國際化程度的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財政實力逐步由弱到強。2005 年全國財政收入達到2。17 萬億元,比上年增加2787 億元。財政收入穩步上升,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逐步提高。1978 年中國外匯儲備僅有1。67 億美元,微乎其微。1993 年以後,中國外匯儲備迅速增加,到1996 年底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大關。2005 年外匯儲備佔據世界第一。
行動電話:2005 年底擁有7 億行動電話使用者,其中2005 年全年新增2834。4 萬。個人電腦:2005 年中國人買了1300 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