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第2/4 頁)
的鞋墊給趙家老夫人,趙家老夫人滿意地收下了。
趙家老夫人看著夏家的八個兒女,個個長得漂亮健康,心裡是極為滿意,越發覺得家裡開枝散葉有望了,於是挨個送了見面禮,又另外又從手上抹了一對赤金雕花鐲子下來給夏大姐。
趙家親屬女眷見狀也是各自送開了,都想在老太太面前留個好印象。
真是發財了,這真划算。
下午的時候趙家專程請縣裡來的林家班回來唱戲,吃過午飯後,林家班便敲鑼打鼓地拉開了序幕。
鄉下平日娛樂少,看戲這樣的活動有時一年都不會趕得上,家裡孩子都看得津津有味,夏曉晴卻不喜歡這麼鬧騰的娛樂。只是在別人家也不敢隨自己心意,只好老老實實在位置上坐著,在戲臺前坐了一下午,夏曉晴更是覺得頭昏腦脹。
吃過晚飯後夏曉晴便以為要告辭回家了,哪知趙家卻邀請大家去街上看燈,夏仕齊和陳氏也沒拒絕。
夏曉晴聽了大哥的一番解釋才知道,原來到了晚上後,上元節才真正進入高潮。
上元節又叫元宵節,歷來已久從西漢時便存在了。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上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上元節也漸漸被人們稱為元燈節。
第一百一十四章 看燈
洪武帝朱元璋在金陵定都後,為了使京城繁華熱鬧,便下令正月初八上燈,十七落燈,連張十夜,家家戶戶都須懸掛五色彩燈。雖說如此規定,但在百姓心中還是以正月十五為重,真正的好燈也要等到這一天才拿出來。
夏家雖住在鄉下,也按了風俗掛了彩燈,但不是太精美,夏曉晴以為是為了增添過年氣氛,也沒太在意,外加在夏曉晴前世家鄉也只有元宵節時吃湯圓的習俗,所以才不知道上元節的重點是晚上。
趙家離燈市近,所以並不需要坐車,趙家便叫了家丁護送又安排了丫鬟婆子護著女眷、小孩,一大群人駁岸浩浩蕩蕩地出發了。
出了門,便看見外面家家戶戶門前都掛滿了彩燈,把整條街照得是光亮如晝,路上熙熙攘攘滿是提著彩燈的行人,多是全家老小齊齊出動看燈的,當然也有年輕男女結伴出遊的,只是卻不是很多。
越靠近燈市越發地顯得熱鬧,街道兩旁擺滿了小攤,有賣彩燈的,有賣吃食的,還有字畫、首飾等物……吆喝聲不斷,還有賣場的藝人,一時鼓樂齊響,竟比白天趕集還熱鬧幾分。
“好熱鬧!”活生生一副大明宮詞的景象,夏曉晴突然響起了周迅扮演的太平公主第一次見到薛紹時的場景,就差一個崑崙奴面具了,不知又有多少痴情兒女透過這上元節陷入愛河,
這還是夏曉晴來到古代後第一次見到如此熱鬧的場景,不禁有些感慨。在前世的時候她家小區前就有一個夜市,每晚都是燈火通明好不熱鬧,現在一看還有些懷念。
“現在時間還早,晚點人更多,更熱鬧!湖邊還要放焰火呢,我已經使人去佔了正中的好位子,等我們賞完燈走過去正好。”趙青楓說道,領著夏家兄妹往燈市裡面走,後面還跟著趙家親眷家的孩子。
年輕人腿腳快,一會兒便和一干長輩們拉開了距離,家丁和丫鬟婆子生怕沒照看好主家和客人,急忙跟著追去。
夏仕齊抱著小女兒妞妞,牽著妻子走在後面。
“大哥,姐姐!你們去哪啊?”妞妞看著哥哥姐姐們走遠,也想跟著去,心一急,便不住地扭動著身子要下地,“爹,我要下去,要下去!”
“別亂動,等會兒掉下去了!”夏仕齊在女兒屁股上輕輕一拍說道。
“不嘛,不嘛,我要找大姐。”妞妞不依,扭著身苦惱著。
“休鬧,小心拍花的把你拐去賣了!”陳氏看女兒耍潑,出言嚇她。其實陳氏這話倒也不假,每年上元節等會都會丟好些孩子,多是被拍了花。陳氏出門前便教育過自家孩子,又叮囑他們跟緊趙家的家丁,倒不是太擔心,只把小女兒妞妞留在了自己和丈夫身邊。
上兩個月村子也丟了一個孩子,大家都說是被花子拐走了,妞妞倒也知曉拍花的意思,便不敢在鬧騰了,陳氏又許了她吃赤豆蓮子元宵,就忘了剛才之事轉眼又高興起來。
越往裡走彩燈越是精緻,連夏曉晴這個現代人都是看得目瞪口呆,藝人剪紙為花,外面用薄如蟬翼的輕紗圍成一週,罩貼在外面,內燃蠟燭,通明透亮,映照剪紙花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