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山中人兮芳杜若(第1/2 頁)
太明後廷,景宣皇帝站在庭院之中,看著有些空蕩的深宮後院,默自說了聲:“都走了呀!不過想必也足夠了……這朝堂,是時候清洗清洗了。”說著也沒回清廷宮歇息,而是去往了御書房的方向。
此刻,其身後的太監總管面色變換了無數次,不過很快恢復平靜,仿若什麼也沒有發生過似的。
而這皇宮的佈局,先帝在時,是極為講究的,後廷大可分為九宮十二苑,三司六院房,
前者大抵是妃嬪、皇屬居所,後者大多是朝臣、宮廷辦事處,而清廷宮則是帝后所居之處。
明皇時期,各宮照舊,前朝妃嬪、皇屬仍居於後廷,乃感念先皇恩典。雖先後曾亂於後廷,把持中廷,但亦未破其舊制,仁德皇帝移步至御書房,所有奏摺規規整整的擺放在桌案之上,仁德皇帝輕輕地走向桌案,揮手讓身旁的所有人退下,便伏坐在昔日明皇常坐的鋪了一層軟席的臺階上,拿起桌案上的奏摺翻閱起來。
好一會兒,默自開口說道:“二皇兄啊二皇兄,為何總是固步自封,不敢再進一步呢?不然我也不再來逼你了,先帝遺命十策……終究還是放心不下你啊!”說著又深深的嘆了口氣,彷彿思緒又回到了多年以前。
仁德十一年,長太子病逝,仁德帝袁考積鬱成疾,此時的東宮之位懸而未決,是以諸王、將領聞訊,大亂於中庭,其中秦、幽二軍極為激烈,宮門前斷臂殘肢堆積,護城河的河水在戰後連續數日,還是一片赤紅,而宮廷禁衛軍奮不顧身的抵抗,也只是換了個滅亡的下場。
雖說仁德帝是武力七重,文功六級之境,但長眠病榻的軀體早已回天乏術,藥石無醫。
而後書信一封入了南疆,亦只是寄希望於景王,能使朝堂之局暫時得以平穩,而論起天下的長治久安,仁德帝的心中其實已有人選,只是明皇……一個武力二重,文功四級的存在,如何率眾抵禦秦幽二軍,如何服天下眾。
只怪曾經明皇,浪費的時間太多了些,這些年雖有所起色,終究落後秦、幽二王數層,景王說是可以照拂,但其志不在江山也是件無奈的事。
仁德皇帝所擔憂的,莫過於此。雖說景王可以幫助入京平叛,但以明皇的帝王權術,坐穩這天下何其艱難,更不用說平四方,安廟堂。
只恨太子早亡,景王無意,也怨時不我待,秦、幽二王朝堂之勢力吃相實在太難看。
所幸景王的的景州紅梅館還能令這天下忌憚,朝堂勢力伸出的手雖堅硬些也還能剁下,只是這平生夙願只能與黃土相伴,太過不甘心……以仁治天下,終究不是時機啊!
是以明皇、景王入宮,歷時數月,叛亂得以平息。所幸青翡神勇,戰秦、幽二王之眾於中庭,景王運籌帷幄制朝堂勢力於廷外。
此後護城河清,仁德帝先後召見刑、景二王,密談要事,隨後數日,崩於後廷。
自景王持仁德帝遺命十策之第一策於朝堂文武前宣讀,百官罷服,是以明皇得以入主東宮,仁德皇后亦行監國之事。
景王重回南山修道,數年無音跡,其部下仍留守朝堂。
一年匆匆而過,仁德帝喪期滿,仁德皇后執中庭不讓於東宮,與朝堂勢力相合,以明皇不能自持再三推諉,直至景王再次出山,於老太師王成處取先帝遺命十策之第二策,斃殺仁德皇后於中廷,還政東宮。
兄弟再見於中廷,有言若他日請得王老太師再次出山,先帝遺命十策之第三策即刻執行,即是皇位變更之舉,目的不得而知。
至仁德十三年,刑王繼位,始稱明皇,改年號軒和,軒和元年,突遇天災之禍,朝堂必定風雲再起,民間已是流言四起,怨聲載道,明皇已是束手無策,朝堂勢力蠢蠢欲動,景王再出,借占卜之言,平了民憤,明皇得以安置流民、修築河堤之機,朝堂得以平穩,數十無辜嬰孩喪命,明皇怨憤積深。
太明軒和五年,十方來襲,明皇令馭外大將軍李純侍、大將軍劉之牧出征平亂,李、劉二人本可率二十五萬之眾南下,景王只令十五萬之眾下十方,留守京師十萬。
李劉二人南下拒十方亦戰果累累,奈何糧盡回援求糧,劉之牧路逢流寇埋伏身亡,李純侍雖遣兵滅了寇眾,操持魂禮,再次突進數十里,終究積思成疾,鬱鬱而終,此後,居庸關只能憑藉地勢之險與十方對壘。是以明皇與景王再次交惡。
太明軒和十年,朝堂平穩,十方之戰局未得改觀,北方八節慾有違約之勢,景王再復,殺戶部侍郎,整改軍備,欲再徵十方,明皇言拒,不了了之。
商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