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在慈禧的威逼下,李鴻章不得不剷平康、梁祖墳,但暗中仍與康、梁有間接來往,互通訊件。
所以康、梁對李雖有種種不滿,尤其梁啟超甚至一度想派人暗殺李,但後來態度軟化,改變了暗殺李的主張。總體上康、梁對李的態度與評價是“敬其才”、“惜其識”、“悲其遇”。然而,隨著義和團運動的爆發,李鴻章與革命黨孫中山的關係則更復雜微妙,甚至具有戲劇性。
義和團運動全面爆發後,社會動盪,朝政混亂,孫中山認為在華南起義時機到來。他在準備發動起義的同時又想與李鴻章合作,策動以李為首宣佈兩廣獨立。孫中山之所以會有爭取李鴻章的想法,一方面因為他一直認為李是清廷大員中最為開明的,因此長期對他抱有某種期待;另一方面因為一直與興中會關係密切的香港立法局議員何啟提出他與港督卜力(Henry A。 Blake)交往非同一般,可以借港督之力勸李鴻章獨立。他們先與李鴻章的心腹幕僚劉學詢聯絡,劉試探性地對李鴻章表示如李有意“羅致”孫中山,他可設法讓孫前來。對此敏感話題,李未開腔,僅略點頭。劉學詢立即捎信給孫中山,說李因北方拳亂也有廣東獨立的想法,所以請孫中山前來效力。
得此信後,孫中山半信半疑,但最後還是決定前往一試,於1900年6月11日與助手楊衢雲、鄭士良及宮崎寅藏等三位日本友人從日本橫濱出發,於6月17日到達香港海面。就在此時,孫中山又聽說李鴻章仍在觀望局勢,且很可能誘捕自己,於是改派享有治外法權的宮崎寅藏等三位日本友人前往劉學詢公館會談。會談雖從晚10點多一直談到次日凌晨3點,但未取得實質性進展。當宮崎等人返回香港海面時,發現孫中山為防清政府搜捕,已乘船駛往越南西貢。在西貢,孫中山仍一面準備武裝起義,一面策動李鴻章兩廣獨立。
這期間,清廷於6月15日命令李鴻章“迅速來京”,兩廣總督一職由廣東巡撫兼署。接此命令後,李鴻章滿腹狐疑。朝廷如此催他迅速進京,卻未言何事,更未授新職;朝政為強硬的主戰派把持,一些溫和的主和派官員性命難保;他本人曾多次冒死電奏朝廷,反對慈禧和頑固派的“聯拳滅洋”政策,為頑固派官員和義和團痛恨;得到慈禧支援的義和團明確提出要殺“一龍二虎三百羊”,所謂“一龍”為光緒皇帝,“二虎”為李鴻章和慶親王奕劻,“三百羊”為開明官紳;義和團還提出要將亡命海外的“亂黨”、從事維新改良的康有為及梁啟超等統統捉拿歸案……李鴻章明白,在此種局面下自己貿然北上,不僅無法改變政局,而且凶多吉少,甚至可能有殺身之禍。所以他一方面表示“立刻遵旨北上”,另一方面卻想方設法拖延徘徊,拒不北上。
§虹§橋§書§吧§。
第17節:李鴻章的最後時光(3)
6月21日,清廷對外宣戰,但得到李鴻章堅決支援、以兩江總督劉坤一及湖廣總督張之洞為核心的東南地區的“封疆大吏”們卻拒絕執行清廷的向各國宣戰諭旨,與列強達成了維持東南局面穩定的“東南互保”協議。“東南互保”由李鴻章的心腹盛宣懷一手導演,但盛認為“東南互保”畢竟只是地方性安定,此時最迫切的是改變朝廷政策,實現全域性性安定,而只有李鴻章重新擔任“總督之首”和直接參與全域性外交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才有可能儘快從根本上改變“國策”。於是,盛宣懷為李鴻章“官復原職”開始了緊鑼密鼓的積極活動。隨著戰局的惡化,清廷內主和聲音開始出現。7月8日,慈禧終於任命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雖未明言議和之事,但明顯是態度有所變化的訊號。雖然李鴻章在7月12日尚未得知自己的新職任命,但他覺察到朝政有開始向有利於主和派方向發展的可能,於是決定北上。7月16日,即啟程北上前一天,李鴻章得知自己重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但生性謹慎的他仍決定只北上半步,先到上海觀望局勢,再決定是否最後北上。
這時,李鴻章再次成為各方爭奪的物件,成為各方矚目的焦點。正與八國聯軍交戰的清廷不斷催李迅速北上,以開啟外交局面。確實,慈禧也不能不開始考慮後路,雖未明言,實有要李鴻章為議和做準備之意。直到7月初,一直對李抱有希望的孫中山又請人與港督卜力聯絡,希望他能力促自己與李鴻章合作,實現兩廣獨立。卜力則從英國利益出發,對中國以後能否繼續統一、穩定沒有把握,僅希望華南能保持安定局面,因此透過英國駐廣州領事勸李不要北上,留在廣州以維持華南穩定。
7月17日,李鴻章乘招商局的輪船離開廣州。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