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頁)
一、戰鬥歷程
00、紅二十五軍長征到陝西
(一)紅二十五軍長征入陝南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是紅軍長征中先期到達陝北的第一支隊伍。中共鄂豫皖省委(1934年12月改為中共鄂豫陝省委)率紅二十五軍於1934年11月撤離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在與中共中央失去聯絡的情況下,獨立轉戰,以不足3000人的兵力,衝破了國民黨軍30多個團的圍追堵截。進入陝南後,以武裝鬥爭為先導,發動和武裝群眾,粉碎了國民黨軍的數次重兵“圍剿”,建立了鄂豫陝革命根據地。繼又北上西北革命根據地,會合西北紅軍,勝利地進行了勞山、榆林橋戰役,對配合中央紅軍長征到陝北做出了重大貢獻。
一、紅二十五軍長征進入陝南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是在紅四方面軍主力撤離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後,於1932年11月重新組建的一支革命武裝。在中共鄂豫皖省委的領導下,部隊幾經整編,在艱苦的鬥爭中成長為一支英勇善戰的勁旅。1934年春,國民黨軍以16個師又4個獨立旅、共80多個團的兵力,繼續“圍剿”鄂豫皖根據地。為了集中紅軍主力粉碎國民黨軍隊的“圍剿”,鄂豫皖省委決定紅二十五軍和紅二十八軍合編為紅二十五軍,由徐海東任軍長,吳煥先任政委。紅二十五軍雖經艱苦征戰,取得了一系列戰鬥的勝利,恢復了部分失去的根據地,但是由於國民黨軍的殘酷“圍剿”和共產黨內“左”傾錯誤的危害,鄂豫皖根據地的形勢仍很嚴峻。
1934年春,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鬥爭遭到嚴重失敗,在中央紅軍準備實行戰略轉移的同時,中共中央兩次指示鄂豫皖省委設法擺脫困境,開闢新的根據地。1934年9月,程子華到達鄂豫皖根據地,傳達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周恩來關於紅軍主力要作戰略轉移,建立新根據地的指示。
1934年11月1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河南省光山縣花山寨召開常委會議,討論紅二十五軍實行戰略轉移的問題,會議根據中共中央1934年2月12日給鄂豫皖省委的指示信、7月29日《致鄂豫皖省委訓令》和程子華傳達的周恩來副主席指示精神,決定:(1)鄂豫皖省委立即率領紅二十五軍實行戰略轉移,為發展紅軍和創造新根據地而鬥爭;(2)以平漢鐵路以西鄂豫邊界的桐柏山區和豫西的伏牛山區為戰略轉移的初步目標;(3)為宣傳黨的抗日主張,行動中部隊對外稱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4)留一部分武裝再組建紅二十八軍,繼續堅持鄂豫皖根據地的武裝鬥爭。會議決定增補程子華為省委常委。同時還討論了部隊整編問題,決定由程子華擔任紅二十五軍軍長,吳煥先仍任政委,徐海東任副軍長。省委常委高敬亭領導部分武裝組建紅二十八軍,留在鄂豫皖根據地堅持鬥爭。
會後,鄂豫皖省委即率紅二十五軍西移河南省羅山縣殷家灣、何家衝一帶,進行轉移前的準備工作。部隊進行了整編,撤銷師一級建制,軍直轄第二二三團、第二二四團、第二二五團和手槍團。省委向全軍指戰員進行了戰略轉移、建立新蘇區的動員工作,戰士們準備了乾糧、草鞋等。
11月16日,中共鄂豫皖省委率領紅二十五軍2980餘人,高舉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旗幟,從羅山縣何家衝出發,踏上了長征的征途。部隊出發時,鄂豫皖省委釋出了《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出發宣言》,指出深重的民族危機,揭露國民黨蔣介石的賣國罪行,宣佈共產黨和紅軍的抗日主張,號召全國同胞團結起來一致抗日,號召國民黨軍隊與紅軍訂立共同抗日的協定。並嚴正指出:國民黨如要加以阻攔,本軍當然要掃除沿途國民黨的軍隊。
11月17日,紅二十五軍擊退國民黨鄂豫皖三省“追剿”隊(以下簡稱“追剿”隊)第五支隊的追擊,從信陽城南東雙河與柳林之間越過平漢鐵路,經青石橋、黃龍寺、月河店、金橋等地,不日即進入桐柏山區。經過實地考察,鄂豫皖省委認為這一地區距平漢鐵路和漢水太近,國民黨軍容易調集兵力對紅軍實行壓迫,而紅軍的迴旋範圍狹小,加之國民黨軍大兵壓境,紅軍難以立足發展。於是省委果斷決定迅速向豫西的伏牛山區挺進。
蔣介石發現紅二十五軍的動向後,急調“追剿”隊五個支隊和沿途駐軍30多個團的兵力圍追堵截,企圖將紅二十五軍圍殲於桐柏山區。為了隱蔽北上意圖,迷惑和調動國民黨軍,紅二十五軍先以少數部隊佯攻湖北棗陽縣城,吸引國民黨軍主力。11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