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殺了由西安赴商州上任的敵第四行政區少將督察專員湯有光,並殲民團200餘人。第五團由李隆貴率領活動於漢水北岸漢陰、旬陽地區,殲民團100餘人,繳獲大批銀錢、物資。第六團由陳先瑞率領於6月22日西逼寶雞,牽制敵七八個團西去,然後六團又東返鄂陝地區,沿途殲擊民團,擊斃作惡多端的商南趙川民團頭子趙平甫。9月,北上的紅二方面軍在陝甘邊發起成(縣)徽(縣)兩(當)康(縣)戰役,陝南敵人大部西調。紅74師將3個團集中起來,9月底在寧陝猴子坪休整,敵第三次圍攻宣告破產。
12月中旬,紅74師進至藍田大龍廟時,西安事變爆發。不久,即接到軍委周恩來副主席的信,中央派李濤前來傳達西安事變情況和中央有關指示。根據中央指示,鄂豫陝邊區成立軍委會、鄭位三為主席,李濤為副主席;紅74師改編為南路抗日軍,軍長陳先瑞,轄第四、第五團和獨立團、補充團。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後,移駐長安大浴口進行整訓,部隊擴充套件到2100餘人。直到1937年8月奉命開赴三原,編為陸軍第115師留守處,中共鄂豫陝特委撤銷。
00、紅七十四師政委李隆貴失蹤之謎
1937年8月,陝南紅軍中發生了一件特大事件。74師政委李隆貴在隨部隊從陝西省關中長安向涇陽移防途中,不辭而別、神秘失蹤。這樣高階別的幹部離隊,在紅25軍中絕無僅有。
李隆貴1908年生於一戶貧農家庭,1927年參加“黃麻起義”,1931年10月在安徽金寨被編入新建的紅25軍,由班長一直擢升到中層幹部。1934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在花山寨會議後,根據程子華傳達的中革軍委副主席周恩來指示,紅25軍開始戰略轉移。長征到達陝南後,為創造新的革命根據地,中共鄂豫陝省委在商洛瘐家河建立。這時,李隆貴脫穎而出,與曾任鄂東北道委書記的資深革命家鄭位三,分別擔任中共豫陝特委書記、中共鄂陝特委書記,領導新區建立。1935年2月…3月間,在鄂豫陝根據地內相繼建立起鎮安縣蘇維埃等4個縣級,13個區70個鄉314個村的蘇維埃政權(主要在鄂陝地區)。形成了“鎮柞蘇區(軍政委吳煥先給中央報告稱)”。1935年4月,中共鄂豫陝省委在蘭田葛牌鎮會議上改選時,李隆貴進入省委常委6人中,排名第三,位列省委書記徐寶珊、省委副書記軍政委吳煥先之後。正、副軍長程子華、徐海東,軍政治部主任鄭位三及陳先瑞等為省委委員。
同年7月,紅25軍離開陝南北去陝北,後與陝北劉志丹紅軍合編為紅15軍團。與上級失去聯絡的鄂陝、豫陝兩特委1935年9月8日於商南縣梁家墳召開聯席會議,決定合併成立中共鄂豫陝特委,統一根據地領導。在推選書記時,李隆貴認為自己地位高,出身好,能打仗,自薦要當書記。並說鄂陝特委書記鄭位三,是知識分子出身,老“右傾”,不能指揮打仗。但推選結果,大家還是選舉鄭位三任書記,認為在主力紅軍離開陝南,敵四處圍剿的險惡環境中,只有具備創始鄂豫皖老根據地,具備較高思想水平和組織能力的鄭位三,才能領導大家獨立堅持陝南斗爭。
隨後,在會合地方各路遊擊師骨新組建紅74師時,中共鄂陝特委書記鄭位三宣佈,由陳先瑞任師長,李隆貴任政委,下轄二個營、一個手槍團等共約七百人,從此,鄭位三、陳先瑞、李隆貴領導這支新的年青紅軍武裝,在鄂豫陝根據地堅持游擊戰爭。先後取得“鎮(安)柞(水)蘇區”青銅關大捷,殲敵四十軍100餘人,繳獲長短槍180餘支。1935年10月,李隆貴在鎮安、寧陝毗鄰地月河,親自組織建立了根據地內最後一個紅色政權——鎮安縣菩薩店區蘇維埃政府,這個蘇維埃堅持成為紅74師後方休養地一年多。打破國民黨四十軍龐炳勳等三次圍剿,轉戰邊區20多個縣,頑強堅持陝南遊擊鬥爭,敵人無奈地嘆息:紅軍“東西無方,去來無定,昨於彼而今忽此,令人防不勝防”。
1937年元月22日,74師在商縣與紅二十五軍團會師。這次會師,是黨中央和周恩來為促進西安事變達成協議,遏制國民黨部隊西進的一次行動。徐海東、程子華見到這支由紅25軍200多名指戰員在戰鬥洗禮中成長壯大的革命武裝,十分高興,立即從軍團抽調幹部,加強領導。
紅74師聽取中央代表李濤關於“停止內戰、聯手抗日”暫不行動的指示精神,將部隊進行整編,成立了軍委會、主席鄭位三,副主席李濤(對外稱“抗日南路軍”)同時調74師政委李隆貴,副師長兼參謀長方升普,主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