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頁)
員多的有50多人,且分工明確,規矩嚴格;還有打手專門監督維護“行規”。
僱用“醫托”的診所和一些醫療機構,有的根本就沒有營業執照,所謂的醫生也大部分沒有行醫資格。為了爭奪病人,他們給“醫托”的提成在50%以上,甚至更高。有個“醫托”“忽悠”了一個農村婦女買下5000多元的藥,提成就拿到3500元。而所開的藥全是中草藥,“治不好病,也吃不死人”,20多元的成本要賣到上千元。
按照治安管理條例,對“醫托”的處理也不過是讓其退還所騙錢財,行政拘留15天,或者罰款200元,懲罰措施缺乏威懾力
在與“醫托”較量的兩年多時間裡,公安部門曾與醫院聯手對“醫托”打擊了數十次;這些人也不知被抓了多少回;可患者上當受騙來報案的少之又少。某醫院保衛部門負責同志說,醫院定期向公安部門彙報情況,組織專項打擊“醫托”活動,每天還派一名保安人員在醫院門口巡視,驅趕“醫托”。但這些措施往往是治標不治本。公安機關對“醫托”的處理也不過是讓其退還所騙錢財,行政拘留15天,或者罰款200元;這些懲罰對“醫托”來說根本沒有什麼威懾力。而醫院張貼的一些提醒或警示標誌,有時也很難發揮作用。有時看到“醫托”在醫院門口行騙,醫院保安人員能做的就是告誡患者不要上當。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探討篇:一個“醫托”自曝坑人內幕(2)
曝光典型案例,揭露騙術騙局,並對僱用“醫托”的醫療機構或個人予以嚴懲
某醫院保衛部門負責同志告訴記者,大部分被騙的農民患者都是因為文化水平低;片面相信一些所謂祖傳秘方和立竿見影的療法,有貪小便宜的心理。而工商、質檢和衛生主管部門綜合治理力度也不夠。他建議有關部門經常向社會曝光典型案例,揭露騙術騙局,公示查獲僱用“醫托”的醫療機構,提高群眾辨別和防範“醫托”的能力;還應出臺相應法規,對“醫托”以及僱用“醫托”的醫療機構或個人予以嚴懲,從而徹底消除“醫托”現象。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醫托”的存在,部分醫院也難辭其咎。一些大醫院的醫療費用居高不下,醫護人員服務態度不好,就醫程式煩瑣,甚至出現醫德醫風不好等現象。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文化程度低,對醫療安全、科學就醫要求不高的農村患者,極易被“醫托”拉到其他醫療機構去就醫,致使患者延誤治療良機,釀成不良後果。他們認為,要根除“醫托”,首先要引導患者科學就醫、安全就醫;其次是各大醫院要本著為患者負責的態度,適度控制醫療費用,設定不同病區,讓患者在不同的醫療費用下得到優質服務;三是各大醫院要簡化就醫手續,讓患者得到優質高效的服務;四是要建立健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增加縣鄉醫院的投入,解決農民看病難。
相關連結
“我險些被醫托害死”
去年國慶節時,家住福建同安汀溪鎮褒美村的李金治口腔突然出現一團團的血泡,便到市醫院就診。候診時,3個人過來與他搭訕。“你看的是血液方面的病啊,怎麼不到海滄大橋橋頭的XX門診去看?”“我姐得的也是血液病,在醫院花了1�7萬元都沒看好,去XX門診那裡開了中藥;吃吃就好了。”“趕快去XX門診看,不然有生命危險”。到了XX門診,一名“王醫生”為李金治把完脈後開了15服中藥,總共花去446元。可是接下來的兩天,李金治口腔右側的血泡更大了。12月初,還在“服藥”的李金治突然口腔血流不止,陷入昏迷狀態。後經過市醫院兩次血漿置換治療,李金治才有所好轉。
“連送終錢都掏盡了”
60歲的海南樂東黎族自治縣農民張朝20年前患上了糖尿病,患病之初,他到縣裡的正規醫院治療,醫生告訴他,糖尿病只能長期服藥,不能徹底根治。有一天,張大爺看完病後被一個“醫托”的話給迷惑了:“您的病能根除,大醫院的醫生騙你,我給您介紹一家醫院吧。”張大爺輕信了“醫托”的話,在“醫托”介紹的私立醫院治療了一年多。前兩個月,張大爺病情還算穩定。可就在第3個月,張大爺的病情一反常態地突然惡化,血糖急劇升高,全身多個器官出了毛病。在這一年多里,張大爺辛辛苦苦積攢的3萬塊送終錢也被全部花光。
讀者來信
“醫托”之害
山東濱州市濱城區讀者王麥菊:農民看病本已很難,如遇“醫托”,則更是雪上加霜。我一親戚在幹活時,不慎讓機器碰到頭部,雖無明顯外傷,卻落下不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