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1/4 頁)
如果是一個月前,劉芒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
但經歷過幾次召喚,劉芒毫不猶豫地答道:“人才!”
“少主好見識!”吳用讚道,“以某之見,少主若想實現胸中大志,必須解決三件事。”
“哪三事?”
“人,人,還是人!”
在劉芒看來,敢說出這種答案的,只有兩種人:裝X的和牛X的。
吳用顯然是後一種。
吳用給劉芒詳細解讀他的觀點。
第一個“人”,就是劉芒方才所回答的——人才。
所謂一將無能,累死千軍;更有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之說。都是說人才最重要。
第二個“人”,代表著隊伍。
亂世之際,群雄並起,只有拉起自己的隊伍,才有和各路諸侯一較高下的資本,才能實現胸中的宏圖大志。
第三個“人”,代表著人心。
人心既民心,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才能治天下。
“得此三‘人’,大志可達!”
劉芒默然點頭。
“少主視人才為第一,禮賢下士,三‘人’已得其一。少主乃漢室宗親,胸懷匡扶漢室大志,正大光明,順應民心民意,三‘人’已得其二。”
劉芒眼中閃爍出希望的光芒。
按照吳用的分析,只需再拉起一支隊伍,則三‘人’已齊,大志可成矣!
但,說著簡單,做起來難。
沒錢,咋辦?
劉芒並不隱瞞沒錢的窘境。
吳用卻並不覺得沒錢就辦不成事。遠的不說,就說幾年前的張角,沒錢沒勢,但卻召集了幾十萬信徒,引發了黃巾之亂,勢力遍佈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
劉芒穿越來到漢末,就趕上黃巾之亂爆發。親眼目睹,加上前世掌握的些許歷史知識,劉芒對張角及黃巾軍還是有一些瞭解的。
“可是,張角建立了太平道啊。”
“非也!”吳用自有獨到看法。
張角的太平道,不過是以道教經典《太平經》,糅合部分黃老思想而來。嚴格來說,是“借鑑”而非“建立”。
劉芒苦笑。即便是這樣,自己也沒有張角的能力,“借鑑”出太平道。不要說太平道,太斜道都借鑑不出來啊!
吳用解釋,太平道並非重點,“借鑑”才是重點。
借鑑,既可以借思想,也可以是借錢、借勢、借身份。
劉芒雖沒錢,但漢室宗親的身份就是價值連城的資本。
當今亂世,憑藉這個資本,把握住正道大義,必有所成,這就是借身份。
劉芒眼睛一亮,對哦!
那個劉備劉玄德不就是以漢室宗親身份,最終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國嗎?
劉備能行,我劉芒當然能行!
劉備的漢室宗親身份,僅憑紅口白牙一張嘴,八成是假冒的、山寨的。
而我劉芒有族譜,還有燕青程咬金這樣的證人!
劉備先有結義兄弟關羽張飛輔佐,後有臥龍鳳雛。
而我劉芒手握神奇系統,隨隨便便就召喚出十個八個不亞於五虎將的猛將,不亞於諸葛亮的牛人!
劉芒興奮了。
當然,借身份並不簡單。
並不是舉著族譜四下喊幾聲“漢室宗親”招兵買馬,就能獲得人馬錢糧。
至於如何發展,吳用給出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東去冀州。冀州富庶,人口眾多。獲得冀州世家大戶的支援,募集人馬錢糧。這條路最容易、最快捷。
中策是去幽州。幽州地處王朝東北部,近二百五十萬人口。
幽州牧劉虞,也是漢室宗親,為人寬和。投奔過去,必得厚待。
只是,幽州並不很富裕,站穩腳跟容易,快速發展難。
下策是繼續留在幷州。幷州地廣人稀,沒有大軍閥、大勢力,慢慢發展,如能逐步控制雁門、太原、上黨三郡,也可稱雄一方。
結合吳用方才說提出的“三人”觀點,劉芒凝眉思索:
自己擁有神奇系統,可以召喚各類人才,但有人無兵也是枉然。幷州太窮了,留在幷州的下策不足取。
上策雖好,但自己就是因為得罪了冀州的豪紳才西來幷州避禍,現在回去,不大合適。
選擇中策,去幽州!
吳用的分析,雖非王霸之道,但對於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