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部分(第3/4 頁)
土鬆動,不必用大力就可以一拔而起。清朝是棵大樹,還是三百多年的老樹,要想拔這棵又大又老的樹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革命黨的那些人,有力氣卻不懂如何拔樹,君主立憲的人懂得拔樹卻沒有力氣,而大帥忽進忽退,就是在搖撼大樹,等到泥土已經鬆動了,大樹不久也就會拔出來的。”
這是對袁世凱最好的形容!
但孫文的忽然出任臨時大總統。有些出乎袁世凱的意料。
在武昌起義的時候,孫中山尚在美國。直到起義後的第三天,孫中山才偶然在報紙上看到訊息,於是他決定先前往各國遊說,以贏得各國對革命的支援並籌集鉅款回國。可惜的是,各國政府都對武昌起義持中立態度,對革命黨也不報信心,結果孫中山轉了一圈也沒有獲得實質性成果,最後於12月21日打道回國。
一回國,就被剛剛打下南京,在那為了誰領頭而喋喋不休的“共和派”人士推舉為了臨時大總統。
袁世凱在得知孫中山已經就任民國臨時大總統後,憤怒不已,自己費勁心思的在革命軍和清廷之間上下其手、擺弄平衡,眼看就要大功告成,沒料到半路殺出個孫中山,將他的計劃完全打亂,是可忍,孰不可忍!
袁世凱一邊逼迫清帝退位,一邊擺出樣子,怒氣衝衝的將北方議和代表唐紹儀撤下,並宣稱之前談判所達成的協議通通無效,之後的談判必須由他本人來親自負責。
不僅如此,袁世凱還公開聲稱“君主制度萬萬不可變更”,“只有維持君憲到底,不知其他”云云,作為對南京革命黨人的反擊。
為了給南方的革命黨製造壓力,袁世凱在孫中山就職的第二天又唆使自己的心腹大將段祺瑞、馮國璋、蕭天等四十多個北洋軍將領發表通電贊成君主立憲。這些北洋軍官聲稱,如果以少數人的意見採取共和政體,北洋軍勢必拼死抵抗。
蕭天和袁世凱心裡都清楚,這一切不過是在演戲,讓南京革命黨人妥協而已。。。。。。
革命黨終究年輕了點,也沒有政治經驗,他們在袁世凱要動武的恐嚇之下很快就妥協了,稱“只要袁世凱贊成共和,民國的大總統便非袁世凱莫屬”。
袁世凱隨後又發電報質問南方議和代表伍廷芳:“選舉總統到底是何用意?假設國會議決實行君主立憲,該政府及總統是否取消?”
在得到南方革命黨選舉他做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再三保證後,袁世凱隨後又丟擲橄欖枝,表示等到“將來國民程度漸漸開通,懂得共和的真諦,再慢慢改為共和政體”。但是,袁世凱也提出要求,那就是革命黨必須承諾在清帝退位後給予清室優待條件,他也不想把事情做得太絕。
所有的一切,都在袁世凱的掌握之中,無論是革命黨,還是滿清,沒有一個人是袁世凱的對手。
就在袁世凱和北洋將領逼宮之後。又發生了一些頭腦發熱的革命黨,針對袁世凱的刺殺案,而刺殺案雖然嚇了袁世凱一跳,但卻間接幫了袁世凱的大忙。
當時滿朝的親貴都知道袁世凱在暗地裡私通革命黨,而革命黨也公開聲稱要推舉袁世凱為大總統,現在經過這麼一炸,隆裕太后也就打消了對袁世凱的猜疑,覺得袁總理還是清朝的大忠臣,並不是傳說中那個賣主求榮的奸賊。
而且,袁世凱的這次遇刺也說明,他之前與隆裕太后說革命黨已經大批潛入京師,此事並非是空穴來風。
在袁世凱遇刺後的幾天裡,隆裕太后每日都帶著宣統帝躲進了皇宮下的密道,生怕革命黨也給他們來一下。在這風聲鶴唳中,清朝也就開始倒計時了。
此後,滿清重臣,竭力反對清帝退位的良弼又被革命黨人刺殺身亡,這麼一來,滿朝上下再也沒有人反對退位。
在謠言四起、人心惶惶的時節,最恐慌的其實是隆裕太后,她是哪也出不去,唯有守在紫禁城裡愁雲慘淡,每日以淚洗面。當時唯獨不受影響的,只剩下那七歲不到的宣統小皇帝,他倒是像往常一樣在宮中無憂無慮的玩耍,對即將亡國的命運渾然不覺。
等到袁世凱派人來逼得緊了,隆裕太后只得再次召開皇族會議,商量退位問題。但令她目瞪口呆又心酸無奈的是,這次竟然半天都不見人來。親貴們雖然愛朝廷。但革命黨的炸彈是不長眼的,還是暫避風芒為好!
人都跑光了,大清朝想不亡都難!
決然退位的決心已經下了,袁世凱也就不再謙讓,他拿著早已擬好的優待條件文書給隆裕太后看過後,便徑直把電報發去了南方。
而革命黨這時也在南京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