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部分(第2/4 頁)
致解析,文武大臣們無不面露難色,這城池割吧,對不起祖先,對不起黎民;不割吧,有違兩國通世之好,更會讓天下之人恥笑他們全無信用,到底該如何是好呢?”
“巴蔓子將軍低頭沉默了好一陣,忽然一抬頭,眼中那股纏繞許久的憂色霎時間一掃而光,邁著堅毅的步伐,走到了楚國使臣身前,向其深深施了一禮,道:‘區區個人生死榮辱是小,祖先傳下的領土完整,鄰國間和睦方才是大事。既然對楚王的許諾是下臣一人所為,下臣便自己承擔,請上使將在下的頭顱拿回去以謝楚王吧!’”
“說著‘唰’的一聲,抽出那把獨自陪伴將軍遠走楚國鄂都,又隨著將軍殺回巴子國,斬下無數叛臣賊子的巴蜀銅劍。劍光依舊奪目,只是這回,將軍不再是用它去斬殺那些賊子,而是一個迴旋,朝著自己的頸上猛的一揮,霎時間鮮血飛濺,將軍的頭顱落在了地上,可是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卻始終不肯閉上,直直的盯著那楚國的使臣,就像將軍活著時一樣,嚇的使者癱坐在地上。
廟祝說到此時,自己的臉領上已是悄然落下兩道淚痕,祠堂裡的赤穴城百姓更是哭聲一片。不論老人、小孩還是正值壯年之人,無不為巴蔓子將軍為國為民的大仁大義所感動,文定雖然沒他們如此激烈的感觸,不過喉嚨裡也微微有些哽咽。
正是因為每每在國家危難之際,便有這些不計其數的忠義之士挺身而出,我華夏文明方能長久不衰,不至像那些曇花一現的民族似的,雖有一時榮華,榮華過後卻是化為無聲廟祝撇過頭,暗暗將臉上的水痕拭去,往下說道:“當將軍的死訊傳出之後,我巴子國朝野上下所有的臣民無不震動,人人披麻戴孝,家家設靈追悼,蔥鬱的高山都在流淚,奔流的夷水也嗚咽不停。
“楚國的使臣深感將軍的忠魂可貴,巴人的民意難違,他趕緊使下人做了個紫檀鑲金嵌玉的木盒子,裝上將軍的頭,回楚國覆命。”
“楚王聽了使臣的稟報後,亦是十分感動,說:‘巴蔓子將軍這般的忠臣,要遠比三座城重要得多,楚巴兩國的臣民須得效法於他城池不要了,子孫後代須得世代友好,方才不辜負了將軍的忠義。’傳旨用上卿的禮節,將將軍的首級葬在楚國的土地上,出殯當日,楚國的文武大臣一一披麻戴孝,為將軍弔孝。”
故事講完了,文定心底那塊積壓了好些日子的大石,也終於是落下了。巴蔓子的忠義自是不必說,在那個戰亂紛紜的年代裡,大小諸侯國不下百餘,諸子全無國土之念,有材之士今朝鄭國,他朝楚國,改日又投奔宋國,但凡一技在身,便不愁無用武之地。
而君殺臣、臣栽君之事更是層出不窮,忠義之士也就顯得格外難能可貴。各國之間皆是戰亂不休,今日你打我,他朝我打你,傷亡動輒上萬,上十萬。在那些王公貴胃的眼中只有戰功,只有領地,全無絲毫顧及百姓之念。
然而就在遠離中原的巴蜀之地,卻有過這麼一位將軍,為了社櫻,為了黎民生活康定,甘願冒著生命危險千里奔走,朝局穩定之後,又為了兩國百姓不至兵戎相見,甘願獻出了自己的頭顱,如此一位大仁大義的將軍,自當受的起後人如斯的擁戴。
一股深深地敬佩,在文定的心中油然而生,他不自禁的起身,在將軍那威武的泥像前又一次深深的鞠了三躬。而他貿然的舉動,也打動了身後的那些個百姓們,雖然百姓們都不知道他的姓名,卻也被這個山外異客的真誠所吸引,紛紛站立起來,在文定的身後隨著他一同向巴蔓子的神位行禮。
在這些被文定所打動的人中,當然少不了那位白髮廟祝,他親切的道:“小老弟,你很有些見地,現今朝中那些個臣公們一個個只知道安樂享受,沒人再來理會這些國家的功臣們。他們如何懂得,雖然這些功臣們已久不在人世,然而卻一直在影響著我們這些子孫後代,若是沒有這些功臣為楷模,後人們將無所適從。你比那些只知享樂的貴族們,更像是我巴子國的錚錚漢子。”
文定羞愧道:“哪裡,哪裡,老人家您過獎了,小的不過是被老人家所描敘的,那位巴將軍的忠義之舉所折服,跟諸位比起來,實在是算不上什麼,在大仁大義的巴將軍面前更是不值一提。”
“呵呵。”廟祝輕笑了起來,道:“老朽不過是拖著這行將就木的身子,為孩子們講講昔日的輝煌,激勵後人們不要忘記祖先們的辛苦創業,不要忘記如今的生活得來是多麼的不易。”
老者那佈滿褶子的笑容中透漏著沉甸甸的情誼,周圍赤穴城的百姓也皆是這般,這些都乃是因為文定向他們所尊重的巴將軍表達了深厚的敬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