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3/4 頁)
時報》和《每日電訊報》的社論撰寫人特別不滿因俄羅斯遲遲沒有向外國求救,而並導致船員未能獲救。《每日電訊報》說:“過去幾天所發生的事反映出,該國並沒有在這名年輕、精力充沛的領導人執政下復興,而是具有和過去相同的弱點。”“隱瞞意外的嚴重性以及無謂的尊嚴,延遲了當局向外國尋求援助,這可能導致人命喪亡,兩者反映出俄的最大弱點。”“普京無疑希望,只要他保持低調,就能不對這起災難負責。”
面對責難,普京在18日雅爾塔獨聯體國家元首非正式會晤後對此進行了駁斥,他認為俄軍方在“庫爾斯克”號發生意外事故後採取的救援措施是及時和正確的。未能迅速向公眾通報,是因為應該提供客觀、翔實的資訊,為此,軍方先要搞清發生了什麼事情。普京說,他在核潛艇事故發生後即有意親臨北方艦隊的救援現場,但考慮到領導人並非專家,政府或軍方高階領導人在現場無助於救援工作,反而會影響和牽扯救援人員的精力。
其實在“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救援問題上普京堅持首先依靠自己的力量是完全有道理和可以理解的。“庫爾斯克”號是俄海軍新型主力戰略核潛艇,涉及海軍核心機密,如接受外國,即北約等西方國家的援助,等於將自己的戰略海軍向潛在的對手敞開門戶。儘管冷戰時期已經過去,儘管“救人要緊”,但無論從國家安全還是軍人尊嚴來看,這都是一種“痛苦的選擇”。
而且,由於俄國近年來大小事故從未間斷,普京不可能隨叫隨到。這次意外事件一開始恐怕就連軍方也沒有想到會有那麼嚴重。不是一週後開啟了潛艇才發現裡面沒有活人了嗎?普京沒有去現場坐鎮指揮更是明智之舉,他對自己的辯護也是合情合理的。
至於普京沒有及時、準確地向一億多俄國人通報事件真相,更是情有可原。躺在海底的“庫爾斯克”號不是摔在巴黎的“協和”飛機,可以讓電視臺在那裡24小時現場直播。至於救援工作不利與其說是普京指揮有誤,不如說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是俄國國力日下所導致的必然。連這隻海軍引以為傲的潛艇都說沉就沉,作為海軍附屬的救援部門的情況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整個事件中普京的最大錯誤,就是在開始時對船員家屬關心不夠。當然,他也有他的難處,幾千車臣戰鬥中亡靈的家屬還沒管完呢。儘管他後來有所補救,但為時晚矣。當時他如能把這事處理得好一點,他所受到的壓力就會小得多。對普京來說,對此事件的最佳選擇就是“忍辱負重”,2000年9月1日普京在電視上承認對這件事負有責任。從這就能看出普京是個政治高手。其實事發後,他的所有解釋都是越抹越黑,因為全國上下此時都認定是他的錯,所以不如什麼都先認下來,把後事處理好,等俄國人頭腦冷靜下來後發現錯怪了他,也就會更支援他。而他現在保軍界的人,則更能使他在軍界樹立良好形象。
2001年7月18日,當為期兩個月的打撈“庫爾斯克”號核潛艇的工作開始後,普京坦言,後悔在“庫爾斯克”核潛艇失事時未中斷度假,表示“一年前‘庫爾斯克’號沉沒時他應該從度假地返回”。同年12月,北方艦隊司令員波波夫上將和參謀長莫察克中將被解職,派往他處。此時“庫爾斯克”號核潛艇已在2001年10月8日,由“巨人�4”號大型駁船從巴倫支海海底打撈出水,並停泊在了位於科拉灣畔的羅斯利亞科沃鎮附近的船塢中了。
2002年2月1日,俄羅斯政府公佈,計劃在上半年打撈“庫爾斯克”號潛艇一號隔艙,“紅寶石”中央設計局已經制定出打撈方案。屆時只有俄羅斯海軍參加工作,並將只打撈部分殘片,而不是將整個隔艙打撈出水。
2月18日,俄羅斯總檢察長弗拉基米爾·烏斯季諾夫在新聞釋出會上說,調查小組已經結束了對停靠在羅斯利亞科沃船舶修理廠船塢中的“庫爾斯克”號的調查工作。他否定了關於“庫爾斯克”號與水下物體相撞的說法。他說,調查表明,在對核潛艇有危險的周圍地區沒有任何其它物體,“庫爾斯克”號完成的只是一般的機動動作。無論在隨船日誌中,還是在艇員留下的紙條中都沒有記錄任何意外情況。總檢察長還說,調查中發現“庫爾斯克”號在演習準備和在演習過程中出現過一系列問題。譬如,應急浮標系統未能啟動,因此當時無法確定失事位置。造船廠對此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們沒有取下一個固定裝置,從而致使應急浮標天線無法開啟。可見,“翫忽職守”是“庫爾斯克”號失事重要原因之一。
“庫爾斯克”號的沉沒(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