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兩個物體或兩張圖片中的相應部分逐一進行比較。在這方面,中、大班的幼兒較小班幼兒有較大的進步,但即使是到了大班,也仍然不是多數的孩子都能按照一定的順序有條理地觀察事物。
幼兒的感知覺和覺察力 第三章:怎樣使幼兒觀察全面、精確觀察是幼兒認識的源泉,幼兒透過對外界事物的直接觀察獲得豐富的感性知識。但是由於學前兒童觀察能力不強,觀察不能認真、細緻,結果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籠統的、粗略的,對事物的印象也只能是表面、片面、孤立零碎、星星點點的。因此,在培養、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時,幼兒觀察的全面性、精確性的培養是不容忽視的。那麼,怎樣發展幼兒觀察的全面性、精確性呢?下面提供幾點方法:
(一)給幼兒提出明確的觀察目的和任務。比如,在幼兒觀察桃樹之前,就先向幼兒說明:“今天我們觀察桃樹,要仔細看看桃樹的樹幹是什麼樣子,什麼顏色的;它從哪兒開始分杈,樹杈多不多;桃花是什麼顏色,它有幾個花瓣。”
等等,使幼兒對觀察桃樹的任務,要求有一個比較具體、清楚的理解。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請兩組幼兒觀察兩張初看完全相同的圖片,對其中一組幼兒在觀察前講明這兩張畫有五處不同,而對另一組幼兒只籠統地要求他們找出圖片的不同處,而不告訴共有幾處不同。結果前組兒童平均找出4。5個不同,後組兒童只找出3。7個不同。由此看出,觀察目的、任務的明確程度,是會直接影響到觀察的效果。目的、任務越明確,效果越好。
(二)給幼兒以具體的觀察指導。在幼兒觀察時,教師可以用語言(比如談話、提問等)提醒孩子在觀察事物時,應該做到注意力集中、認真,不光要看得見那些色彩鮮豔,位置明顯,有強烈刺激性的部分,也要注意那些色彩不太鮮豔,位置較偏,面積較小,不太明顯的部分;不僅要看到區域性,而且要看得到整體;特別要注意那些細小、不突出但卻反映事物實質、具有典型意義的細節。教給幼兒觀察的方法,是指導的重要內容。老師應具體指導幼兒如何有順序、有條理地進行觀察,如何有先有後,有主有次地進行觀察。同時,還要使中、大班幼兒懂得觀察的方法、順序。根據觀察物件及任務、要求的不同,指導的方法應有所變化。可以採用的方法有主次程式法(即先中心後四周)、方位程式法(即由上而下、由左而右、由近及遠、由遠而近、自頭而尾等等)、分析綜合法(即先整體後區域性,再整體,或先區域性,後整體再區域性)等等,使幼兒的觀察方法逐漸服從於觀察的目的、任務,直接為取得較全面、精確的觀察效果服務。
(三)儘可能使幼兒眼、耳、鼻、口、舌、手等感官都參與認識活動。比如,認識黃瓜和西紅柿時,可以不僅讓幼兒用眼睛看,還可以讓他們用手摸、用嘴嘗;教幼兒認識菊花、水仙花時,不僅可以讓幼兒看看、摸摸、還可以讓幼兒聞聞,這樣可使得幼兒對黃瓜、西紅柿、菊花、水仙花,從形狀、顏色、氣味等各個方面都有個比較完整、精確的認識。
幼兒的感知覺和覺察力 第四章:怎樣培養幼兒觀察的概括性我們知道,幼兒觀察的概括性較差,他們常常是孤立地而不是聯絡地對事物進行觀察,因而發現不了事物間的內在聯絡,抓不住事物的主要情節,也概括不出事物的主要特徵。
根據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怎樣培養幼兒觀察的概括性呢?
首先,要引導幼兒多觀察自然。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它是如此的紛繁複雜、千姿百態,既為孩子們提供了豐富的感性知識,也有助於促進幼兒觀察概括能力的發展。春天,老師可以帶孩子們觀察小草怎樣變綠,小花怎樣開花,到冬天可以帶孩子再看看它們又怎樣凋謝、枯黃,然後啟發幼兒想一想小草、小花的生長與季節氣候間有什麼關係。夏天,在下雨之前,可帶幼兒去觀察地上螞蟻怎樣忙碌搬家,下雨後再帶幼兒去看天上出現的美麗的彩虹,使幼兒懂得下雨與螞蟻搬家、彩虹出現間的聯絡。小朋友都是十分喜歡看星星的,但是也都是很少注意星空的變化的。其實,晚上的星星變幻無窮,四季的星空也不一樣,老師可以圍繞滿天星斗,向孩子們講解有關星星變化內在的奧秘。其它象日出日落,月缺月圓,雲霜雨雷以及四季的更替變化等自然現象,都是用來培養訓練幼兒觀察的概括性的極好材料。
其次,要引導幼兒多動手實驗。比如,把兩盆花分別放往向陽和背陰的地方,將兩顆蒜分別放在有水和無水的盤子裡,然後帶幼兒觀察它們生長變化的過程及其異同,使幼兒具體、實際地瞭解植物生長與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