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部因素。例如,在上課前,提醒小朋友把手裡的玩具收擱好;作業時,室內、室外避免有喧譁嘈雜聲;老師的衣著、髮式不要過分新奇、花哨等等,使幼兒有一個比較安靜、適宜的學習或活動環境這樣有利幹他們的注意力集中,能穩定更長的時間。
幼兒的注意力 第四章:怎樣培養幼兒的有意注意注意分為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無意注意是沒有預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自然而然地產生的注意;有意注意則是有預定目的的,需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從幼兒注意的特點中,我們可以看出,幼兒的注意是無意注意佔優勢。因此,在組織教學和活動時,我們既要考慮利用幼兒注意的無意性,同時也必須重視幼兒有意注意的培養與發展。
教育實踐與實驗都表明:幼兒的有意注意是可以培養的,在正確的教育影響下,幼兒的有意注意是逐漸發展著的。
怎樣培養幼兒的有意注意呢?
第一,必須使幼兒明確活動的目的和任務。這是因為有意注意要求幼兒要善於控制自己的注意,使注意服從於一定的活動目的和任務。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關係到幼兒的有意注意的產生與維持。對幼兒所作的有關注意力的觀察實驗證明:幼兒對活動的目的越明確,注意越容易維持。
例如,要求幼兒背誦一首詩,並告訴他們這是要在“六一”
兒童節慶祝會上朗誦的,幼兒背誦這首詩的注意力就要比平時學習背誦詩歌專心、認真得多;要求幼兒畫賀年片,並告訴他們這是準備送給爸爸、媽媽、爺爺、***,同樣,幼也會表現出從未有過的細心與專注,而且畫了一張還要再畫一張。很顯然,如果幼兒對活動的目的、任務不是很明確,是不可能有如此集中、穩定的注意表現的。
第二,必須對幼兒有一定的有意注意的要求。這一點應該貫徹在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中。在每天早晨入園時,應當要求小朋友注意觀察活動室、絨板畫的佈置,以及室內養植的小蝌蚪、白菜根有什麼變化。上課時,應當要求小朋友注意力都集中在老師的講解和示範上:“注意聽,這個故事裡都講了什麼。”“用心看,老師是怎麼畫的,從哪兒起筆、畫到哪兒為止。”等等。如果能經常這樣反覆地要求,天長日久,就能使得幼兒逐漸形成一種專心做事情的意識與習慣,自覺調節、控制自己的注意方向的能力,也就會慢慢培養起來。
第三,用語言組織、穩定幼兒的有意注意。在教學與活動中,教師的語言對於幼兒的有意注意起著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它常常能幫助幼兒引起和維持有意注意。例如,在帶幼兒參觀百貨商店時,一進門,琳琅滿目的商品立即吸引了幼兒的注意。這時幼兒的注意是無意的、不自覺的,老師可以及時響亮地帶頭問:“售貨員叔叔、阿姨好!”幼兒的注意力就會隨著向售貨員叔叔、阿姨問好而轉到了售貨員身上。
接著老師可以再具體地圍繞售貨員向幼兒提問:“小朋友,你們看,售貨員叔叔、阿姨在做什麼?”“他們怎樣把東西賣給顧客?”“顧客走時,售貨員叔叔、阿姨說什麼?”這就引導幼兒進一步有目的地去注意看、注意聽,注意力牢牢地集中、穩定在售貨員及其活動上。
第四,讓幼兒在積極的活動中保持有意注意。與幼兒接觸過的同志、老師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就是如果讓幼兒單純坐著靜聽老師的講解,他們注意保持的時間就較短;如果讓他們邊聽邊動手學著做一做,則注意保持的時間就長些。這是因為讓幼兒邊聽邊動手做的作法既符合幼兒好動的天性,也能促使幼兒自覺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在內心產生為完成活動任務而專心聽講的強烈願望。因此,應該在教學過程中讓幼兒有動手活動的機會。在上計算課時,不光是讓幼兒坐聽靜看老師講解、演示,還可以讓幼兒每人手裡拿一套計算卡片,使幼兒有機會跟隨老師動手演算;上音樂課時,小朋友不是呆呆坐著聽老師唱,他們也可以隨著琴的節奏,模仿老師的嘴形跟著輕輕哼唱;上語言課講故事時,老師講,小朋友也可以輕輕地、斷斷續續地跟著講,甚至可以用手、身體等來表演。觀察和實驗一致表明:遊戲,特別是教學遊戲、智力遊戲是發展幼兒有意注意的有效手段,在“配對”、“找錯”等遊戲中,幼兒自覺控制注意、不受外界干擾的時間遠遠超過通常上課時注意力集中在老師講解上的時間。特別是在中、小班,差別更顯著。在遊戲中,因為幼兒有一定的活動任務、目的,有感興趣的、喜愛的活動內容,同時還有具體可以利用的遊戲材料,所以幼兒的有意注意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幼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