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替作者行使著一個知識分子的社會擔當。知識分子的使命感加重了這部小說的思想性。這也是這部小說的重要特點之一,它不僅以生動的故事性吸引讀者,也會以嚴肅的思想性啟迪讀者。比方說丘子儀關於中國股市是一個可怕的黑洞的論述,比方說以西方“原罪”說來解釋中國改革開放後的私慾膨脹,類似的論述在小說中俯拾即是,應該說都是很有見地的。
。 想看書來
賀紹俊:《最後的玩家》序(2)
我們在前面所談的還只是小說所描寫的現實層面,如果僅僅是寫現實生活中的故事,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就只能在一個平面上展開,就很難達到思想應有的深度。作者顯然不滿足於思想的平面化,因此他在小說中還糅入了縱向的歷史敘述。這種歷史敘述結構起丘子儀、張吉利、喬虹飛以及馮建設、許婷等人複雜的情感關係。透過這種關係展示出一代人的成長軌跡。他們正當青春年華時遇上了文化大革命,那時候他們還只是中學生,有的成了紅衛兵,有的成了狗崽子;而後又加入到了知青大軍,到農村“廣闊天地”去奮鬥拼搏;文革結束後趁著返城高潮離開了農村,有的搭上恢復高考的末班車成為了新時期以後第一批大學生。如今這一代人多半五十出頭,佔據在黨政部門、公司企業的重要崗位上。毫無疑問,這是中國特殊的一代人,他們既是中國近二十年來改革開放的主力軍,也是對中國改革開放的見證者。作者趙蘇蘇就是屬於這一代,因此他寫這一代人的歷史時得心應手,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他就是以親歷者的身份在敘述那段往事。也許是我同屬於這一代人的緣故,所以我讀起來既有強烈的親切感,也覺得充滿歷史真實性。不熟悉那段歷史的年輕讀者也許只會把他們之間複雜糾纏的歷史關係當成奇異的故事來讀,也許會對他們的舉動大惑不解,比如文革時大院內的孩子們當玩主的瘋狂,比如清明悼念周總理在天安門廣場的遭遇(後來被年輕的燦燦驚歎為“跟好萊塢驚險大片似的”),但是,當我們解讀了這一代人的特殊歷史後,就會發現今天現實的輝煌也好問題也好都具有深厚的歷史和邏輯性。因此作者趙蘇蘇對歷史的敘述也是他對這一代人所進行的嚴肅反思和批判。無論丘子儀還是張吉利還是馮建設還是錢彪,歷史為他們提供了舞臺,使他們叱吒風雲,但他們身上都打上了歷史的烙印,都帶有歷史的弱點,如果他們不能自省到這一點,就無法跟上新時代的步伐。
愛情永遠是文學的亮點。這部小說同樣也不例外。如果把小說中所寫的經濟領域的驚心動魄的鬥爭看作是作者畫的一座座險峻的高山,那麼丘子儀與喬虹飛、馮燦燦之間的真摯愛情就是一脈清澈的流水。高山因為有了水的滋潤,才會變得鬱鬱蔥蔥充滿生機。而流水因為有了山的穿引,才會時而一瀉千里時而浪花飛濺時而淙淙如琴時而碧波盪漾。小說中的愛情描寫讓我們看出,作者所堅守的是古典的審美理想。小說以充滿神聖性和崇高性的古典審美理想,去抗衡現代經濟活動中的邪惡與醜陋,它不會使我們氣餒,不會使我們悲觀。即使眼下我們面對的是一個“苦莊”,但只要我們內心深藏著愛情的甜蜜,我們就有理由繼續朝前走下去。
第一章 緣起(1)
人生在這裡只有兩分半鐘時間:一分鐘微笑,一分鐘嘆息,半分鐘愛,因為在愛的這分鐘中間他死去了。——左拉
丘子儀是在一次大學的講座上第一次見到的那個小女生。
丘子儀剛從美國回來,籌劃著在國內發展。這天晚上美國時的老朋友馬大偉打來電話,說他任職的大學明天有個講座,主題是企業融資與證券市場,本來安排好主講的那位社科院專家臨時被中南海招了去,一時沒合適人替補,只好請他這位曾在國外大投行幹過的精英給救救場。
丘子儀說這個時候你想起我了?不行不行,我沒時間準備。老馬說你還準備個啥,扯扯華爾街,講講納斯達克,再分析幾個案例,不就結了?都是你親身經歷過的事,信手拈來,不會有問題的,你就當是幫我個人的忙吧。老馬是個教育學,地地道道的“海龜”學者,在洛杉磯時曾和子儀同租一套房子,相互照應,關係不錯,他比子儀早回來兩年,現在已是大學的副校長了,他的面子丘子儀磨不開,只好勉為其難答應下來。
講座基本上是成功的。丘子儀儘管沒當過老師,可口才不錯,肚子裡又裝著現成案例,古今中外,天南地北,現場發揮得極其精彩,兩個鐘頭一通侃,把學生們都給侃暈了,不時掌聲響應。
中間休息的時候,一個面容姣好的小女生走了上來,說她正在寫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