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對乃兒不花說:“賢弟,這位就是四王子,燕王爺?”
乃兒不花急忙施禮,說:“蒙古降將,乃兒不花參見王爺!”
朱棣急忙扶起,說:“將軍快快請起,將軍即以歸順朝廷,就是大明臣子。快請帳內一敘!”
乃兒不花,沒想到燕王不過三十歲上下,卻帶著一股天子威嚴,讓人心悅誠服。跟著進了大帳。
“傳本王旨意,準備酒席為乃兒不花將軍接風洗塵。”
一時間筵席擺好,燕王的將軍們和幕僚、乃兒不花的將軍們,入席就坐。歌聲燕舞,好不熱鬧!酒過三巡。
燕王說:“將軍在蒙古是平章,如今到了大明,你就暫時做個總兵吧?你的軍隊仍由你統領;你的封地仍由你管轄!俸祿由朝廷發放,等戰爭結束後,再論功行賞,不知將軍以為如何?”
乃兒不花急忙站起,施禮道:“多謝王爺的賞識,下官願聽從王爺的安排。不知王爺下一步,作何打算?”
燕王端起酒杯,輕飲一口。說:“這次本王奉命出兵蒙古,本來是對卓木爾用兵;想不到,卓木爾派你們出兵,本王不想對你們軍事幹擾,所以只好讓觀先生出馬了!”
乃兒不花慚愧,道:“為了我等讓王爺費心了!”
燕王揮了揮手,說:“將軍雖然已歸我大明,可是咬住丞相的大軍,仍死守要地,讓本王寢食難安!”
其實這次對蒙古用兵,是燕王和晉王,分兵合擊卓木爾、咬住、乃兒不花;由於晉王遲遲沒入蒙古,他的合圍計劃沒有實現;卓木爾的軍隊卻迅速後撤,退出戰區;讓乃兒不花、咬住的軍團擋炮灰。由於晉王按兵不動,燕王獨木難撐;這也是燕王為何遲遲不肯進攻的原因。
乃兒不花飲了杯酒,說:“某將和丞相兩家世誼好友;他也有歸順大明之意;如果王爺不嫌棄的話,某將願憑三寸不爛之舌,勸說丞相,讓他也投靠王爺。不知王爺以下如何?”
燕王哈哈大笑道:“如果將軍真的能說服丞相,本王又何必對他用兵呢?”
乃兒不花說:“某將馬上回營,準備赴丞相府。”
燕王笑道:“如今將軍鞍馬勞頓,應該先歇一歇,和老友敘敘舊。本王再給你派幾名得力人手,別學了先生!”
乃兒不花說:“一切聽從王爺的吩咐。”燕王點了點頭,說:“好,我們喝酒。”
經過一番修正後,乃兒不花才帶著,龍旋風、廖美珍、藍正明、白鳳、羅雪兒,和王爺手下,一幫護衛二十多人,向咬住丞相封地進發!
咬住丞相雖然文武俱全,但和朝廷政策格格不入。大元朝在沒失政之前,將全國分成四等人。第一等,便是建立元朝的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包括原西夏人、西域人、回回人、以及生活在中國的歐洲人;第三等,是漢族人,包括契丹人、女真人、和原金國統治的漢人;第四等,就是南人,包括南宋時期統治的漢人,以及東南、西南地區的,各種少數民族。這種民族歧視政策的後果,卻是蒙古人享有各種特權。是民族矛盾越來越尖銳,加上連年災荒,百姓民不聊生,政府不振災放糧。只是窮兵黷武,四處發動戰爭;使得有文化的南人和漢人,不能參政議政。而不懂政治的,又恰恰是高居一等的蒙古人;那時雖說開國創業,打天下,為了拉攏力量,建此政策,無可厚非。但當一個國家,從建立到成長,逐漸根深蒂固,仍採用舊的體制;會對這個國家,造成很大的影響。元朝也是。有才華的無出施展;沒文化的,對權力濫用濫使。使矛盾越來越尖,一步步走向分裂。
咬住雖然持不同的看法,一直主章改革,廢掉弊政,讓漢人從分享受和蒙古人一樣的地位。讓漢人參政議政,免除對外用兵、恢復經濟。由於北元已是百病身無藥可醫。在腐朽的朝廷中,也只是螳螂擋車、螞蟻撼大樹而已!他所推行的政策,在一片反對聲中敗下陣來。為了安撫群臣,才讓咬住丞相領兵低御,大明對他的軍事打擊。咬住知道這是一場毫無意義的抵抗,只好哀鶴悲鳴,地帶兵出戰了。
丞相正在軍中,翻看《遼史》。《遼史》是本朝丞相—脫脫編撰的。他也曾勵精圖治推行改革,也因牽涉各方利益,以失敗告終。知己又怎能扭轉乾坤呢?
不僅嘆道:“
廉頗老也飯難寢,相如表率無故人;
歲歲難得聖賢士;扭轉乾坤靠誰人?
“本朝的安危還要靠大人呀!”
說話間,一人已撩簾不請自進。丞相一看,只見來者一身書生打扮;手搖羽扇,頭戴學士絨帽,一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