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部分(第2/4 頁)
標,就是寧王的三衛騎兵以及十萬龍虎營攻擊隊。寧王雖不情願,但是他手下很多高階將領不是和龍旋風是朋友,就直接是燕王的座上賓。朵顏、嶽長河、嶽少康,不但和龍旋風稱兄道弟,和燕王更是交情匪淺。自己又不得不承認,燕王對他的影響,已經到了他今後的命運的轉折點上。
一連幾天,燕王大軍駐守建昌毫無動靜,寧王也有些坐不住了,又派嶽少康奔邊境以視燕情。
此時的燕王,由於痛失大將,他身邊能征善戰獨當一面的,只有朱能、張凱二人了。雖然前天撤遼國回來的部隊已集結待命。但有兵無將的困境仍就難以改觀。雖離乃兒不花的封地很近,但是乃爾不花有勇無謀,要獨當一面,還不如他朱棣。咬住還可以,但是他還的牽制卓木爾的軍隊。這樣拖下去,對北平不利,對整個軍隊更是不利。燕王前思後想,決定去找朱能他們商量。
雖然張玉、韓滿月受傷,不能打仗,但是注意還是有的。想著還是決定讓他們知道。此時朱能正在張玉、韓滿月的營中,探看傷勢。
燕王將他的想法告訴給了朱能諸將。張玉一聽,猛地坐起,頓時疼得他咬牙咧嘴。燕王急忙按住張玉,說:“別激動,本王找你們,就是想聽聽你們的看法。”
張玉忍痛說:“王爺的軍隊現在雖有幾十萬,但是軍中缺大將!不適合打仗,王爺冒險赴寧,只怕是凶多吉少,還是想別的辦法為好。”
燕王說:“本王和寧王情同手足,配合默契他是個聰明人,不會不識時務的。再說本王有龍兄弟夫婦、紀大俠夫婦、天琴公主、江湖十二品相隨,他們雖非領兵將軍,但要保護本王,絕對比任何人要安全可靠得多。而且本王只帶三十輕騎,寧王也不會為了這麼一點兵力,大動干戈的。”
韓滿月雖受的傷也不輕,但比起張玉的琵琶骨,要好得多。經過幾天調養,回覆的還不錯。接過話題說:“話雖如此,蒙古殘兵、遼王遊勇還一直在三國交界處出沒。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燕王點頭說:“成大事者,就要不懼艱險,勇往直前,不怕犧牲才能夢想成真!如果不是諸位鼎力相助,本王豈能發動靖難之師?既然已將腦袋提到褲襠上了,就不怕有第二第三次。”
朱能想了想說:“王爺既然已經決定了,一切就按王爺說的辦吧!”
燕王大笑道:“這才是我的好兄弟,本王走後,一切軍政大權就落在朱兄弟身上了!無論發生了什麼事,都不要出營迎戰,等本王引來寧軍,再做打算。如果是在被迫不得已,可以和張玉兄弟,韓兄弟商量。”主能沉重的點了點頭,說:“一切聽從王爺的安排。”
燕王安排好軍中事務,便挑了三十名軍中武士,留下韓朝雲、程四娘、張嬌容幫助朱能鎮守建昌城。自己帶著龍旋風夫婦、紀鐵鉉夫婦、韓朝英、陳秀婷、胡月兒、白鳳、天琴公主連夜起身,直奔寧城。
此時已進入十一月,十一月的夜是個殘酷的夜晚。黑暗像死神般吞沒了整個大地。正是:上中空谷風,萬徑蹤不見。遙想春時節,山鳥空啼鳴。那種萬蟲叫囂,生機一片的情景,和冰冷黑暗的世界,成了鮮明的對比。四十餘快騎驚醒沉寂中的寧靜,如脫韁之駒,沒入黑暗之中……
這次對燕王來說,也是一次嚴重的考驗。如果能和平解決,再好不過,如果真的用武力解決,不但失去最後的一點親情,換來的只是勝利者的冷酷結果,對他而言,他所得到的,也僅僅只是一支殘敗的軍隊,那就是軍事失策。但是自古以來軍隊打仗,只有將對手打敗,才有最低限度——使敵人投降。歷史上白起攻趙,收降趙兵四十萬,便是一著名的例。雖然招降了趙軍,但又怕趙軍造反,便將投降過來的趙軍全部活埋,四十萬軍隊,已經是一個國家全部主力,有的國家所有部隊都沒有四十萬。唐朝強盛時期,所有的府兵也不過六十萬。只是到了宋朝,中國的軍隊才超過了百萬,他的戰略就是為了抵禦遼和金、西夏。以步抵騎。(都是指非守軍,這裡指的是戰略軍隊)明朝雖有一百八十萬正規軍,但除了部屬各地,特別是九個塞邊。明朝政府能夠用於戰略進攻的也僅有一百萬。而燕王發動靖難戰役,除少數為了牽制蒙古、遼、晉外,用於一線戰鬥的,也不過二十餘萬。只是經洪武特許,進行增兵,調遣其他地方部隊補充,才有了大規模擴軍的能力。這也是寧王顧忌之所在。
燕王一行四十餘騎,連夜狂奔,天將拂曉之時,已到了寧王藩國邊界。眾人在馬上吃過乾糧,又打馬直奔寧國。
他們剛到寧燕兩國邊界 ,便見一騎打馬直奔而來。燕王抬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