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滅佛(上)(第1/2 頁)
“方丈,最近各處分寺,紛紛有人回稟,各地都有鬧鬼的傳言出現,還有不少僧人慘遭不幸,原本正常,突然瘋癲起來,見人怕人,見狗怕狗”
當凌辰正在梳理文明之舟這次交給他系列任務時,就聽得有僧人前來回稟。
他略一沉吟,說道,“先不要慌張,光天化日,朗朗乾坤,此事定有蹊蹺,你們先吩咐下去,讓各處分寺先穩住人心,暗中調查,待我帶人親自去巡視一番”
凌辰這具身體雖然年紀很大,卻很硬朗,苦修也是僧人的必修課,因此那些僧人也不覺得差異。
凌辰做了臨時處置之後,僧人便退下了,他自己也在方丈室中琢磨這次文明之舟交給他的任務,心中實際上並未將這個突發事件放在心上,親自巡視不過是來親眼確認下當前各處分寺的實際發展情況。
“姓名:凌辰,身份:崇明寺方丈,法號:智空。戰役世界: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爭鋒。寺廟規模:及其龐大。下屬寺廟:崇真,崇陽,崇華,東華,西極,南炎,中山……。寺廟附屬人數:五十三萬八千四百人。宗教流派:佛教新傳。所屬陣營:農耕文明。陣營任務:在不洩漏現實科技的情況下,將當前農耕文明推進到工業時代。時間限制:該戰役世界將在兩百年後進入輪迴,重新回覆最初狀態”
鬧鬼的事情,凌辰並不放在心上,但文明之舟交給他的任務,看似簡單,卻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命題。
西方是如何進入工業時代的,並非是靠哪個英明領袖的領導,而是在社會內在驅動力下,一步步走上去的。首先是商業經濟的發展,出現了一批專門從事商業交換,來謀取利潤的階層,不再等同於以往的農場主和手工業者,在地理大發現的背景下,這個階層發現了更廣闊的市場,迫切需要更多的商品去到這些市場中換取高額利潤,所謂的利潤就是這些市場中出產的更多商品,和本國市場出產的更多商品,而貨幣只是這些實物的一個代表符號,代表隨時可以從市場中兌換到這些實物,這才有價值,不能兌現實物的貨幣沒有價值。
新建的殖民地,當地的土著,都需要靠商品去和他們進行交換,人類想要從陌生人那裡獲取東西,一個是搶,一個就是用對方感興趣的東西交換,就這樣簡單。
一手是大炮和火槍,一手是商品,這兩者就構成了獲取利潤的兩個手段。對商品需求的急劇擴大,引發了手工業的進步,標誌*件是紡織技術的進步,紡織也是人類最傳統最普遍的手工業之一,來滿足人們穿衣的基礎需求,不可缺少,新擴大的市場,對布匹的需求急劇擴大,才讓整個時代有了這種動力去推動機械改革。
機械改革之後,以珍妮紡織機為代表,極高的提高了生產效率,這又對動力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原本的水力,人力已經不能滿足效率提升的需求,在這種高度刺激下,才會有蒸汽機這種工業時代的代表發明出現,緊接著交通的需求也出現,商品想要快速流通,需要新的交通方式,火車,蒸汽機車,蒸汽輪船,都相繼出現。
從這個工業時代的演進過程中,凌辰很容易就能抓住最核心的東西,要在兩百年中,將他所處的農耕文明推進到工業時代,他自然有一套辦法。
首先他需要實地瞭解當前漢帝國發展到了哪一步,哪些地方的商品經濟到了一個頂端,所以他就藉著這次各地分寺出現鬧鬼傳聞,實地考察一番。
他所在的崇明寺在北方,這裡倒是沒有出現什麼鬧鬼傳聞,而當地情況凌辰也瞭解,畢竟地理環境不夠好,這個地方的生產力,在糧食生產和布帛的製造上,還是隻能滿足本地百姓的基礎需要,多餘的一些糧食和布帛,也在落後的交通情況下,沒有運出去換其他東西的價值,因為陸路交通太消耗糧草了,人吃馬嚼,數百里路的消耗是很大的支出,只有某些東西在本地是特產,而其他地方很需要,能交換來更多的東西,才有商隊前來購買。
凌辰先巡查了一番北地的寺廟,和當地的和尚深入交談,因為寺廟周圍就是廟會,他很容易從這些地方看出商品交換的情況,瞭解到當地的生產力,廟會越興旺的地方,顯然交換的需求越強,人多,出產也多,需求也多。
不出他所料,大部分的地方,廟會上交換的東西,還是本地的糧食蔬菜瓜果,外加一些土布,農具鐵器,還有少數的手工業品,並沒有長途運輸的價值,只適合在周圍幾十里路進行交換。
所到之處,他自然是極受崇敬,本地的寺廟,在他改造之下,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早已集合教育慈善於一體,每個寺廟中都有專門的僧人研究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