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頁)
我和兩個兒子相依的日子裡……
後來,我們到了大一些的城市,後來我調省裡作了專業作家。然而,我始終懷念在蔚州那段很清貧、很辛苦、很瑣碎、也很女人的歲月。
懷念的何止這些呢?作為一個寫作生命,我始終認定,我是在蔚州那塊土地上開始了我文學的發端。在蔚州度過的漫長的日子,那塊土地上的寒涼和艱辛,以及所有的愉快與愁苦,包括屈辱、隱忍、奮鬥、撫慰,包括高尚、卑劣、勞動、給予……最終都是我文學永遠的營養。
我就這樣勞苦著、感恩著陪伴著我的丈夫走過了34年,我是決心要和他走到白髮蒼蒼、走到最後一口呼吸的!可上蒼硬是在他還不老、還英氣勃勃的年月裡引度了他——
2004年9月22日,他的靈魂走失在湖南懷化那片青山綠水間。從昆明發往北京的T62次列車呼號著我和兒子的悲苦和絕望,悲苦和絕望穿越蒼茫無邊的雲貴高原……
五百年的鄖陽在江水中沉沒
1
前面我已說過,作為文學寫作者,在許多場合都需出示文字的“作者簡介”。許多年裡,我在作者簡介“籍貫”欄內,始終填寫的是“鄖陽”,儘管20世紀90年代中期鄖陽地區已於十堰市合併而統稱“十堰”,“鄖陽”已消失。然而,1960年我少小離家後抵達襄陽,之後北上,在北京讀完5年大學後又抵達塞外大漠,在我越走越遠的路上,我心中的鄖陽已定格為那座誕生了我而又“沉沒”了的城市。
在我遠離故鄉的幾十年裡,我沒有“鄖縣”、“鄖陽縣”、“鄖陽地區”、“襄陽地區”這些行政轄區意義上的知識,在那個古老城池裡生活的人們,總是張嘴閉嘴地言稱“鄖陽府”。府制應該說在民國建立的那一刻起,就已隨帝制而廢除,但千年的影響不可能在幾十年內消除。所以,我對自己出生地名稱在童年大人們口口聲聲“鄖陽府”的稱謂中,已形成一種執著。
2005年4月,我赴故鄉再作新的踏訪時,在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工作的白順瑜先生送了我一本書《鄖陽撫治史實類纂》,白順瑜是我小學的同學,他大學就讀的是武漢大學,幾十年後相逢,我們依然夢迴童年。他送我的那本史書是由鄖陽師專教師冷遇春先生率其子冷小平聯合編撰,白順瑜在書中夾了一封給我的信,說這本書對我這次寫鄖陽有幫助。我按老同學的指點開始閱讀這部書。
我在書中發現冷遇春先生以嚴謹的史學態度,對我在《山蒼蒼,水茫茫》一文中的“鄖陽說”進行了糾正,我想在此再向老先生說一句:那是我的文學想象,不是史實。
鄖陽府城:沉沒在江底的絕唱(4)
我敬佩冷老先生的治學精神,先生以80高齡,勵精圖志、朝夕致力、忍困含辛,終成史書,實為“文述楚、豫、陝、川固有四邊八郡200年方史脈胳;體現秦、巴、江、漢歷經兩朝十帝三千里世情風流”。
是冷老先生的史書讓我讀到了一個歷史的鄖陽——明朝統一大業以後,每有戰事,往往派朝臣出巡地方,稱為巡撫,事畢即罷。明宣德時,以關中、江南等處地大而重要,便專設巡撫,劃定撫治轄區。撫臣便成為固定的封疆大臣了。鄖陽自成化十二年(1476)設撫治,便以都御史駐之,經略楚、豫、陝、川四省邊區,安撫地方,兼理軍務。它成為長期設定之職,體制如同省之巡撫。它所管轄的地方有一定範圍,據明史冊載,有下列諸府、州、縣:
其一,在湖廣境內有:
鄖陽府。成化十二年置,領鄖縣、房縣、竹山、竹溪、上津、鄖西、保康七縣。鄖縣因是撫治中心。
襄陽府。元為襄陽路。明洪武年間改為府,領襄陽、宜城、南漳、棗陽、谷城、光化及均州。
荊州府。元為中興路,明洪武年間改為府,領江陵、公安、石首、監利、松滋、枝江、興山、巴東、長陽、宜都、遠安等十一縣及夷陵州、歸州。
安陸州。原為鄖陽撫治所轄,嘉靖十年(1531)八月,欽定升為承天府……隆慶初復以安陸還屬鄖撫。鄖陽撫治轄區仍舊。
其二,在河南境內有:
南陽府。洪武初循元制設,領南陽、鎮平、唐、泌陽、桐柏、南召等六縣;鄧州及鄧轄內鄉、新野、淅川三縣;裕州及裕轄舞陽、葉二縣。計領二州十一縣。
其三,在陝西境內有:
漢中府。元為興元路,洪武年間改為府。領南鄭、褒城、城固、洋、西鄉、風、沔七縣;寧陽州及寧轄略陽縣,計領一州八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