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4 頁)
上仍然大部分靠人力手推車、皮帶運輸等澆築手段,水泥中摻入過量燒黏土,混凝土中埋塊石沒有統一指揮,只看埋入數量。致使混凝土中的架空、狗洞、蜂窩、冷縫、低強、裂縫等事故超過了一期施工的混凝土。除基礎驗收制度沒有放鬆外,其他規章制度的執行都比不上一期施工。
經過1959年冬季到1960年初,右岸河床大壩混凝土受寒潮衝擊及降溫影響,出現了不少裂縫,最嚴重的是9至11壩段,為處理基礎破碎帶所採用的混凝土楔型梁裂縫以及18壩段的貫穿裂縫,設計單位多次提出裂縫檢查分析報告及處理裂縫的補強方案,申述裂縫等事故性質嚴重,補強技術複雜,希望嚴格控制溫度,搞好散熱措施,防止再發生危害性的貫穿裂縫。為此,1960年初水電部派出檢查科研組來工地與設計、施工單位一道分析研究。但三方面的認識不能一致,隨後共同去北京彙報,經中蘇專家會議研究、討論,最後由水電總局黃宇齊局長向馮仲雲副部長請示,基本上定下9至11壩段楔型梁裂縫的補強方案。但對混凝土澆鑄標準、裂縫危害性等重大技術問題的認識,仍未能取得一致意見,工地的溫控措施也執行不力。
為了在科學上弄清裂縫機理及防治措施,長辦及不少部門繼續蒐集資料,進行科學研究。1961年9月在武昌召開了有全國專家參加的混凝土裂縫學術會議。會上爭論十分激烈,雖未作結論,但比北京會議深入了一步。這次會議推動了全國重視裂縫的研究,促使1961年10月水利電力部致電湖北省委,建議由水電部與湖北省委共同派出工作組,認真檢查丹江口工程質量問題。
1961年11月1日,馮仲雲副部長、檢查組組長朱國華、副組長劉天明到達工地,11月3日馮仲雲在工地四級幹部大會上作了報告,講明大壩的重要性,已發生的事故一定要處理好,堅決防止再發生質量事故。要尊重科學,加強技術管理,蠻幹是不行的。檢查組認真查閱資料,組織技術人員、工人座談,夜以繼日地工作了20天,提出了書面報告。
檢查組認為:“目前丹江口大壩的質量是不夠好的,質量問題的性質也是嚴重的,由於壩體記憶體在著大量的裂縫、冷縫、架空、混凝土與基岩結合不良、強度不足等問題,破壞了大壩的整體性,降低了壩體的抗滲、抗滑能力,影響到壩體的穩定。特別是這些質量問題還發生在大壩河床部分的基礎部位,這是承受水壓力最大的地方,就使得問題更為複雜,後果更為嚴重,必須進行妥善處理,才能保證大壩的安全。”這次檢查組的主要收穫是對丹江口大壩存在的嚴重質量事故,在必須認真處理方面,基本上取得一致意見,說明過去反映發生的質量問題,沒有誇大不實,對其嚴重性也有相當認識,而不是杞人憂天……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丹江口大壩:十萬人生命鑄就的豐碑(12)
1962年2月8日,在總理辦公室召開了丹江口工程質量處理會議,出席會議的有李先念、鄧子恢、譚震林副總理,國家計委王光偉副主任、李巖、顧明、劉瀾波、錢正英、馮仲雲副部長、朱國華局長、張體學省長、工程局任士舜、夏克、長辦林一山和我隨同參加了這次會議。會議從上午十點半開始到下午一點四十分結束。總理最後指示:“把丹江口工程質量搞好,這是一件大事,現在工程質量很不好,應停下來,研究進行處理。原班人馬是否可以搞好,可以看一看,一看二幫,相信現有人馬有決心可以搞好。長辦負責設計,施工要服從設計。長辦可以邀請全國有關單位和工程技術人員進行研究討論,設計要監督施工,處理質量事故的設計弄好了,要水電部批准,那時我也到工地去看,並且講一講。水電部在物力上要大力支援,施工隊伍要精簡。”
這次會議是在中共中央召開的7000人大會閉幕的次日召開的,會後我們在國務院共進午餐。餐畢,我們看見總理又步入會場主持召開福建閩江建溪工程的問題。可見總理是何等重視水利水電事業,又是何等鞠躬盡瘁、日夜操勞。
自此以後,遵照周總理的指示,設計、施工通力合作,設計方面抓緊科研設計工作,加強機械化施工的附屬企業設計和施工組織設計。施工方面抓緊精簡整頓隊伍,雙方合力搞好質量事故的檢查及機械化施工準備,水電部也派出科研組來工地共同研究改進原材料、混凝土拌合、澆築、保養等一系列工藝流程,修訂制度規範。
1962年底長辦提出了大壩補強輪廓方案上報水電部,據此,設計施工認真細緻地進行了大壩補強處理工作。到1964年,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