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2/4 頁)
一團火讓人心驚膽戰。司機拼命用毛巾撲打,嶽文華拿過飲用純淨水澆在了著火處……一陣慌亂後,火被撲滅。兩個小時後,當嶽文華聯絡上鍾祥市救援的車後才得知,機油箱裡的機油早已耗幹殆盡,應該是過了湖北襄樊車已開始“拉瓦”,即小車完全在沒有機油的狀態下行駛,“拉瓦”行程長達100多公里,這實是一個危險的行駛。
我寫這段有驚無險的歷程是因為我始終感慨著與嶽文華的一段對話。記得待一切平靜下來之後,站在高速公路邊的嶽文華,望著江漢平原對我說:“剛才太危險了!但我相信老天爺不會收走我,我這一輩子都在為移民作事,現在還有最後一件事沒有完成呢!”我笑著問:“什麼事?”嶽文華說:“送你這位大作家到大柴湖呀!”嶽文華說得很平靜,很鄭重,不像是在說玩笑話。
不錯,嶽文華這一輩子,實在是為移民的一輩子。
1958年丹江口大壩動工後,上級通知淅川立即搬遷縣城。1959年底在離原縣城40公里的上集公社開始了新縣城的遷建。在僅有16輛卡車、100輛人力木板車、10只木船分水陸運輸,將一座500餘年的古老縣城遷往一荒山野嶺時,20歲的嶽文華走進了這個遷建新城的隊伍。他開始學習繪圖、放線、建築預算;他保管、清理、回收各類建築材料,僅回收鐵釘一項就達1000多萬斤!在一個物質極度貧乏、一切憑票證供應的年月,這是一個天文數字!應該說,淅川這座古城從最初的0�59平方公里到如今的30平方公里,城市的每一條街道、每一座房屋、每一棵樹木都在嶽文華們的注目中成長了起來……
1961年,丹江大壩圍堰壅水,造成淅川庫區124米以下移民2�67萬多人在慌亂中遷出庫區,逃難般各自找安生點,沒有任何規劃,沒有安置地點,全是“以水趕人”,使河南鄧縣、九重、厚坡、彭橋、孟樓和湖北老河口紀洪、丹江口市玉皇頂等公社都成了淅川人逃命的落腳處。群眾一擔兩筐,沒有任何安置費用,移民在生產、生活、住房等方面遇到了極大的困難,長年人訪信訪中央和省市、長辦。1963年冬至1964年6月,淅川組織12個體質較好的年輕人,組成工作組,對這批老移民進行內查外調,逐戶查證,落實兌現,嶽文華參與了這項艱苦細緻的工作。從那時起,嶽文華目睹了移民們因國家建設而付出的沉重代價。也是從那時起,他深深懂得了認真對待每一個移民,包括他們的每一間房屋、每一隻豬鴨、每一件農具、每一塊土地、每一項利益的落實,都是天大的事情。
從1966年3月作為縣移民局的工作人員,嶽文華隨同他人護送第一批1�48萬多移民到湖北荊門和大柴湖安家,到1976年第六批(也是最後一批)2�5萬多移民在淅川境內的荒山上後靠完畢,在長達十年的淅川移民遷徙的艱難歲月中,嶽文華以一顆虔敬之心,一絲不苟地誠待了2�4萬多淅川移民:他一次次配合長辦對庫區淹沒區實物指標進行調查登記、建檔;對每一批外遷或後靠移民進行人口稽核,填寫分戶建房戶卡、檔案;不斷向上申報移民建房料物,為移民催要建房木材、鋼材、鐵釘以及建房用煤,先後多次到平頂山煤礦、省物總站、武鋼等地找關係落實物資;幫助移民新村搞規劃,組織檢查移民新建房、人畜飲水、用電修路、建校等基礎設施和專業專案落實;在丹江口水庫1973—1974年連續兩年超水位蓄水搶險中,組織搶險物資,冬季組織勞力給倒房戶新建房屋,使受災倒房戶入冬前住進新房,安全過冬……
作為一個個體生命,他努力作好自己能作好的一切。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淅川:古丹陽最後的告別(6)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以後,中國迎來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大躍進”、“文革”年代丹江口水庫建設遺留下的大量問題開始被凸現、被重視,中央決定拿出一部分資金用於解決庫區移民房屋維修和改建、人畜飲水、交通運輸、修建庫區碼頭和生產路橋、扶持移民耕牛、機耕配套等實際問題。
這個時期的嶽文華,先後接待縣內外新老移民3500多人次,查閱移民檔案,對照新老移民政策規定,完善各種立案手續,由專人內查外調,提交移民指揮部集體研究審批。幫助解決移民房產遺留問題、人口遺留問題、超水位蓄水移民受災問題等等。
透過三年多處理移民遺留問題,解決了大批庫區內外新老移民來信來訪反映的實際困難和兌現發款。
1984年3月至6月,河南省和南陽市移民辦欠淅川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