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的外交政策。
1970年,當“馬克思主義者”薩爾瓦多?阿連德當選為智利總統後,美國對智利的糧食援助立即停止了。阿連德領導下的大眾聯合政府,卻是致力於農業改革和公平分配的。在阿連德下臺後,美國的糧食援助很快又恢復了。糧食援助是尼克松政府反對阿連德所採取的秘密戰略的組成部分。
1973年,美國由於國內食品價格史無前例地上漲,對大豆、棉籽及其製品實行禁運。日本97%的大豆依靠進口,其中92%來自美國,因此而受害最大。
1980~1981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對其實行穀物禁運。但當20世紀80年代末蘇聯進行改革時,西方議員阿德?梅爾科特立即指出:蘇聯需要多少糧食就提供多少糧食。之後是蘇聯解體。
糧食援助的另一側面,則不僅僅限於這樣的短期事件,而是打擊、改變進而控制受援國的農業生產體系,讓這些國家形成對美國等援助國的經濟依賴與政治依賴。這就是非洲和拉丁美洲許多國家淪為美國附屬國的奧秘。
所謂“沒有扭曲的、充分競爭的、跨國界的、完備的市場體系”,僅僅是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帶有烏托邦色彩的幻想,現實中根本不存在。糧食貿易或援助時常作為大國政治外交的手段,用以干預別國內政。曾是美國里根政府農業部長的約翰?布洛克在一次聽證會上直言不諱地說:“糧食是一件武器,而使用它的方式就是把各個國家系在我們身上,那樣它們就不願和我們搗亂。”美國中央情報局的一份報告說,第三世界國家缺糧“使美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一種力量……華盛頓對廣大的缺糧者實際上就擁有生殺予奪的權力”。
政治家所關心的國家利益,與食物集團關心的經濟利益結合在一起,就促成了危及全球每個地方農業與食品體系的農產品貿易自由化浪潮。
主要農業發達國家,在農產品自由貿易框架下,已經將世界各國的農業生產,綁上了同一輛戰車:要麼各國比拼財力,進行補貼生產競爭;要麼讓出農產品市場,由這些國家提供低價格糧食和一整套食物體系。由此,產生對糧食生產國的全面依賴。2006年年底以來的全球糧食價格上漲,已經清楚表明了這種依賴性。
“食物帝國”背後的“食物巨人”
在美國食物結構巨大變遷的背後,站著為數不多的食物巨人—食品集團。這些食品集團,不斷地遊說政府,對消費者洗腦,對農業生產者施壓,去推動食物的商品化,並從每個消費者的嘴裡,聚斂著鉅額的財富。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完成之後,它們再進一步透過遊說政府,控制市場和更為深入的消費者洗腦,將食物商品化後的貿易範圍不斷擴充到全地區、全國、全自由貿易區,直至全球。
我們可以先看一下食物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的食物巨人,再看一下這些食物巨人如何強強聯合,從而實現由生產投入到食物零售等食物鏈條各個環節的無縫聯合。它們以全面的縱向一體化和橫向一體化,控制了從基因到超市貨架的整個食物體系。
在行業競爭力研究中,常用4公司市場佔有率(即最大的4家公司佔全部市場份額的比重),來衡量一個行業的集中度。實際上,這也是壟斷度的指標。資料顯示,農業食品領域的行業集中度,大到了其他行業難以匹敵的地步(見表2…2)。
表2…2 部分農業食品的市場集中度(4公司市場佔有率,2004年)
牛肉包裝 84%
豬肉包裝 64%
豬肉生產 49%
烤子雞生產 56%
火雞生產 51%
飼料加工 34%
麵粉加工 63%
豆油壓榨 80%
資料來源:Hendrickson and Heffernan,2005。轉引自GDAE Working Paper No。 05…07: Identifying the Real Winners from (作者Timothy A。 Wise),。
表2…2向我們顯示了部分農業食品的集中度。可以看到,銷售的肉類集中度,基本上都超過了一半,牛肉包裝竟然達到了84%。麵粉加工與豆油壓榨,集中度達到了六七成,連技術含量不高,投入成本不高,本應十分分散的牲畜飼料加工,也達到了34%。在似乎琳琅滿目的食品背後,幾乎每一類食品,都是由幾個食物巨人生產出來的!
食物集團的手,不僅停留在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