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第2/4 頁)
順利撤退。
陳九川說;都打成這個樣子了;還回去幹什麼?回去還給部隊添累贅;不如打光算了。
馮知良說;陳旅長率領三團;已經秘密接近郭陽鎮;薈河東岸的部隊也做好了接應的準備。“鐵錘支隊”必須返回;否則我對陳旅長沒法交代。
夜裡清點人數;還能走路的有四百多人。雖然有馮知良安排的武裝通道;但畢竟幾百人行動;還沒有離開河灣;就被敵人發現了。楊邑的部隊收縮得快;很快形成了阻擊線。好在是夜裡;也好在負責保障通道的有一個機槍連;火力兇猛;終於殺開一條血路衝了出去。
八
章林坡沒想到他會在薈河戰役中栽那麼大的跟頭;說到底;提前拔營出擊薈河並不完全是他的責任;命令來自長官部。甚至可以說;新編第七師在薈河戰役中全軍覆沒;他都可以不負責任;問題是沒有全軍覆沒;而且楊邑的一旅還在郭陽鎮重創共軍攻堅部隊“鐵錘支隊”;幾乎全殲陳九川部。
章林坡的麻煩與其說是薈河戰役給他帶來的;不如說是楊邑給他帶來的。楊邑的捷報不僅為他自己違抗命令、擅自行動洗清了罪責;也從而為集團軍提供了一個替罪羊。
顯然;在薈河戰役中;集團軍的決策是失誤的;被共軍的隱真示假、誘敵深入之計所迷惑;新編第七師傾巢而動去進攻所謂的薈河防線;是集團軍直接指揮的;導致一個團被殲;兩個團受到重創;傷亡近四千人;薈河防線仍在共軍之手;並且更加牢固;以新編第七師的戰鬥力;短時期內根本無法突破;只好放棄;主力繞道迂迴宿城;途中又被共軍穿插分割;到了宿城;基本上損失過半。
事後章林坡自己反思;也不得不承認自己作為薈河戰役的主要指揮官;確實犯了機械教條的錯誤;當他的另外兩個旅向薈河發起衝擊的時候;楊邑一再提醒;不能輕兵深入;要謹慎突擊。側翼的兩個旅長也對共軍薈河防守時強時弱表示疑惑;而此時章林坡和喬聞天已經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急於大功告成;剛愎自用;指揮部隊一鼓作氣突破了薈河;然而就在此時;悲劇發生了。
當第一陣炮聲傳來的時候;章林坡還在僥倖地認為;這是共軍孤注一擲;發起反攻的訊號;可是長時間沒有傳來進攻部隊遭受炮擊的訊息;章林坡就開始不安了。共軍為什麼要打炮;共軍的炮彈落在哪裡了?
二十分鐘後;答案有了;共軍一個榴彈炮營的火力;十分鐘急促射;兩百多發炮彈準確地落在一個名叫王拐崗的地方;硬是把淮河大堤撕破了一道口子。淮河本來是向東南流的;當王拐崗決口形成之後;滔滔河水突然掉頭;從一百多米高差的堤上瀑布一般瀉下;向西北方向迅猛衝擊;轉眼之間就在薈河以東平均七公里的地方;沿淝河故道重新鋪設了一條大河;將新編第七師的進攻部隊分割成六七個小塊;而且擁擠在新舊兩條河流之間的狹長地帶;部隊驚惶失措;狼奔豕突;自相殘殺者無數;幾乎重演了當年“淝水之戰”苻堅的悲劇。
十天之後;在宿城外圍;已經被革職的章林坡悲憤交加;帶著參謀人員推演薈河戰例;他終於明白了當初楊邑為什麼拒不執行他的命令;擅自把部隊從薈河撤回。當時楊邑只知道共軍有詐;而不知道詐在哪裡。現在章林坡搞清楚了;陳秋石再一次運用了江淮作戰的地形優勢;把水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了。章林坡從當地的史志中搞清楚了;薈河到了這一段;原來就是春秋孫叔敖治水時期設計的洩洪通道;而王拐崗這個地方;早在三國時期;就被曹操的大將張遼用來抵擋東吳呂蒙和甘寧的軍隊;並創造了水助人戰、人隨水漲的傳奇故事。章林坡看完史志上這一段記述;長嘆一聲;突然憤而罵道;他媽的;什麼戰術專家;只不過心眼兒多一點細一點罷了;旁門左道;雕蟲小技而已;而已!
部隊從薈河抽身之後;幾經周折;輾轉到宿城外圍;然而今非昔比;戰鬥減員嚴重;全師只剩下七千人不到;縮編成乙種師。章林坡既然要承擔薈河戰役指揮不當的責任;師長是萬萬不能再當下去了;調到長官部去當高參。集團軍這次倒是知人善任;將楊邑提升為代理師長。
從集團軍受命回來的路上;楊邑和喬聞天坐在同一輛中吉普上;喬聞天說;薈河戰役有很多問題;我是有責任的;我這個參謀長沒有當好。喬聞天講這話;既不是謙虛;也不是承擔責任的意思;其實就是向楊邑表明一種姿態;他不推諉;不落井下石。
楊邑卻沒給喬聞天面子;他從心裡一向瞧不起這個自以為是的參謀長;認為這個少壯派自恃有後臺老闆;比較囂張。這次薈河戰役失利;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