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1/4 頁)
聽完彙報之後陷入沉思的李基問到“這種發動群眾的大幹快上模式是不是趙守忠教你們的?”
“不是的,趙院長從來沒給我們說什麼,只不過是在工地上監理的那些工程師和技術員稍微透露了一下我們將要公開發售股份募集資金為秦鳳路公路運營公司未來新建四條同樣規模的透過設立收費站收回成本和唯護費用的幹線公路的計劃的口風,那些地主和官員為了討好我們,為了獲得大量購買認股憑證的資格簡直就像發瘋了一樣。普通的老百姓也在我們技術人員的宣傳下知道了修建公路將會給他們帶來很大的好處,我們將在未來十年內實現鎮鎮通,二十年內實現村村通。”
“笨蛋,誰讓你把這些內部機密資訊洩露給他們的,沒有人授權給你,你這種行為應該受到什麼樣的懲罰你不知道嗎?根據管理章程你和那些洩露資訊的技術員每個人今年一季度的所有工資和獎金都被取消了。不過我個人認為你這種做法很好,畢竟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你的行為同樣也給集團節省了大筆金錢,原本修建這一條從天水到西寧的幹線,不,是從秦州到青唐城的幹線集團準備的預算總金額達到5百萬貫,如果不夠後期還要追加預算。想不到你們只花三百萬貫就能解決問題,節省下來的預算留一半下來,給那些相關的有功人員發放獎金,這也是公司的章程。你自己看著辦吧!”李基高興地去赴轉運使的宴去了。
“晚飯後的散步真是愉快啊,我真是要感謝大人的宴請,秦州的樹真是很多啊,我等漫步於巨柏古木之間別有一番情趣啊。”李基酒足飯飽之後和請客的秦鳳路三司使等人就未來發展秦鳳路開始了探討。
秦州多有古木的另一個原因是古寺廟多。中國的第一古都長安,處於華夏政治經濟文化最發達的中心位置之上長達15個世紀。而秦州是京西第一大邑,是京兆府勾通川蜀和夏國的“三岔路口”。特別西漢古“絲綢之路”貫通後,一直是城鎮繁榮、文化發達的通衢大邑。《元和郡縣誌》說“都會未及於沙州,繁富大出於隴右”,隴右便是秦州。由於佛教(包括明後的伊斯蘭教)沿絲路東傳,道教也渴望順絲路西去,加之此地又是“羲皇壤、媧皇郊、軒轅野,”以及周、秦、唐的發祥地,祖宗多多,其結果必然是各種寺廟林立,使秦州成為中國古佛寺、道觀、廟宇、清真寺最多的城市之一。古寺廟素稱“叢林”,說明一切宗教場所,以及氏族祖堂,都會用樹木來裝扮莊嚴和肅穆。故而形成了天水“有古寺者必有古木”的口碑。客觀地講,僧人、道者多有栽種和保護樹木的習慣,但凡守望千載的耄耋老樹,多數得益於僧道的呵護。
秦州自古便是盛產“大木”之地。這是大自然獨給天水的厚賜。秦州地處暖溫帶半溼潤向半乾旱氣候的過渡地帶,屬於華北、華中、蒙新及喜馬拉雅植物的交匯點,加之域內渭河水系之山地、丘陵、河川穀地相互交織,形成了一個既複雜多樣、又自成體系的植物群落。樹木自南向北、自東向西次第交叉演變,成份複雜,種類繁多(據調查主要樹種有68科195屬728種)。作為“大木”之鄉,且不說周秦漢唐,就是到了宋代,秦州域內還保留著大面積天然森林,史書上稱這一帶“連山谷,多大木”,“森鬱綿亙,不知其極”。
“大木”,是古代歷朝歷代朝廷炫耀權力和滿足奢yù的必需品。秦之咸陽宮、漢之未央宮、唐之長樂宮,有地近之便,棟樑之材多來自天水。宋時建都開封,東部平原缺乏木材,朝廷便置採木務於此,專為營建都城採伐巨木數萬株。巨木採積成山,每年chūn秋兩季扎巨筏浮於渭河,東下黃河而送至開封。京城的達官貴人為了滿足私yù,也斗膽犯禁,採木於秦隴,連著名宰相趙普也參與過這項不光彩的勾當。
默默地回憶了一下秦鳳路的礦產和了解秦州諸多特產和細節後開口說道“諸位大人,入股秦鳳路公路運營公司沒有任何問題,現在我就有一樁大富貴送與諸位。蘋果、桃、梨、核桃、花椒、辣椒都是本地的特產啊,哦,不是,花椒和辣椒還不是,不過只要諸位所有的山地、旱地和良田都種上我商會改良的這些作物種苗,最多五年最少四個月,各位就能進賬5000貫。本商會敞開了收購而且是用我們會員和內部結算的票證和辰基錢收購,不用銅錢。就算諸位將到手的票證和辰基錢轉賣出去就是至少兩倍的利潤。如若推廣到整個秦鳳路的每個縣,諸位的收入就可以達到每年至少六萬貫,就算諸位離任高升,這筆透過諸位努力推行善政獲得的合法的收入也可以透過變賣折現為至少60萬貫帶走。怎麼樣?”深知交通成本下降就是導致小農經濟被市場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