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部分(第2/4 頁)
會主義文化的最高組織相信你懂的),宗教組織發展到極致就是教會國家(教皇國不僅僅只有歐洲有,所有宗教領袖治理國家的政教合一國家都可以算),軍事組織發展到極致就是德意志帝國(這個國家在這個特殊的歷史階段就是一個有國家的軍隊而不是有軍隊的國家),政治組織的極致就是龐大的多國體系中的領導中心(冷戰時期的華約和北約就是在組織強度上甩聯合國十條街的體系)。
每個正常的國家,都不會出現某個巨無霸組織掌握所有權利的情況。在資源過分向某個組織集中後,社會就很危險了。無數的歷史上滅亡的國家說明了一切。秩序和均衡才是文明長盛不衰的根本。
度牒的普及和佛教廟宇非盈利組織制度化自然讓所有弊端最大限度的被削弱了。照章納稅的地產田產、慈善福利機構的養老院和孤兒院、教會學校性質的教育機構等等都慢慢被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法人。所有的原始資金都是各個帝國本土寺院出的,自然這些新開拓的產業都是帝國本土寺院的海外資產。其所有權和管理權自然屬於國內本院。而大大小小的帝國本土寺院也在政府出面整合下以各個寺院源流派系合併成了五個較大的宗教法人。
這五個資產過億的龐大宗教法人團體擁有了足以和西方教廷媲美的勢力。在經濟上成為了數不盡的鉅額信託資產的管理者(帝國組織法規定宗教法人組織的特殊性在於所有名下的財產都是信託資產,是信徒給予這個組織的無需贖回的信託資產,其運作方式等同於慈善基金。而那些主持、方丈、道長和其他宗教的網點負責人和跨國集團在各個區域的負責經理沒有很大的區別。而對於這種非營利性的機構,帝國對於其資產收益是免稅的,有監管的福利和運作讓人放心,這些宗教法人的收益大部分都被帝國強制用於慈善救濟事業和基礎教育了,收益基本都是負的,其產業很難壯大)。但是這種實力是虛弱的,度牒制度讓他們不能隨意擴張。宗教大學出來的學生要想進入各個寺廟也要透過極難的考試和選拔。高層的神職人員擁有極為巨大社會聲譽和號召力,這些大德高人幾乎成為帝國的鐵桿。帝國幫助他們實現了自己的夢想,讓自己所奉獻一生的事業拓展到異國。讓組織更加完美和高效透明。他們對帝國的回報也是驚人的。
海外的宗教工作人員身兼數職,兢兢業業的埋頭苦幹,很快就開啟了局面,極大的推進了帝國殖民事業的擴張腳步。
阿育王和漢傳佛教歷代高僧留下的物質和文化遺產被帝國的高僧們100%的利用起來。中印結合的建築藝術和技術很快就征服了印度的土鱉。從來沒有見過十層以上建築的印度土鱉在見過氣勢恢宏的高塔和大跨度穹頂大殿內高度過三層樓的巨大佛像之後。很快就跪了。
奴隸制的落後婆羅門莊園主怎麼可能和財大氣粗的帝國財團比拼技術和物力?在物質上全面被壓制,在軟體上更是喪盡民心。
婆羅門是祭司貴族,屬於瓦爾那之一,它主要掌握神權,占卜禍福,壟斷文化和報道農時季節,在社會中地位是最高的。雅利安人相信,藉著苦修、祭祀奉獻。這一生就可以得到神的保佑和賜福:婆羅門由於掌握神和人的溝通渠道,所以佔據了社會上最崇高的地位。婆羅門由於職責和地位的特殊可享有許多特權。可以免交各種捐稅。因為人們認為,婆羅門已經以自己的虔誠行為償清了這種債務,不得被處以死刑或任何型別的肉刑,因為婆羅門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向婆羅門贈送禮物的人則得到保證,將在今生和來世獲得一定的報答。最受歡迎的禮物是土地,它可以“解除贈送者的一切罪孽”。因此婆羅門佔有大量地產,包括整座的村莊。
在穿越眾和中國人看來印度的民眾都是傻瓜,婆羅門簡單的一些廢話就可以讓人白白捐出自己的身家,這種建立在洗腦上的集體詐騙簡直就是褻瀆文明和人類的智慧。
婆羅門沒有破產的可能,一個吃喝嫖賭樣樣精通的惡棍,只要出身於婆羅門家族,就可以無限次的到婆羅門的寺廟內拿取信徒的供奉,即使輸光了家產也可以寄生在印度教的身體上吸血。大量不事生產的婆羅門寄生在廣大農民身上榨取財富,導致了印度長期的落後,農村經濟總是無法積累財富為城市提供購買力,為社會提供原始資本和市場。
婆羅門在《梨俱吠陀》時代管理祭祀的祭司或祭官,在社會和宗教生活中沒有突出的地位。在梵書時期出現了世襲祭司的婆羅門家族,自詡為吠陀仙人的後裔。種姓制度確立後,他們的權力和地位日益提高。《耶柔吠陀》稱之為“人間的神”。他們不單是宗教的指導者,也是當時的知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