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頁)
�
《芳芳》是一部典型的法國愛情影片,導演亞歷山大·賈汀採用生活化的寫實手法來反映時下法國年輕男女玩愛情遊戲的心態,故事性不強,但發展很是流暢自然。
《芳芳》的片頭很有喻義,像是一場愛情遊戲的開始。銀幕上出現的是男女主人公的頭部剪影,他們各自用嘴唇噙著一根線的兩端,這根線就像是他們冥冥之中註定的情緣,連線著原本毫不相干的男女。值得玩味的是,他們倆不停地拉攏又分開,每當女方主動向前時,男方就退縮,等男方主動時,女方又閃避,他們的嘴唇始終沒有接觸到對方。最後,男方拿出一把剪刀,咔嚓一聲,把線剪斷了,故事才進入正題。
一個已經有了同居女友的男人亞歷,在他25歲時,突然遇到熱情奔放的同齡姑娘芳芳,他感覺到她是他生命中的最愛,和她不可避免地墜入情網。一場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開始了。亞歷只想和芳芳停留在形而上的階段,不想完全佔有她,因為他小時候目睹了母親不停地更換性愛物件,產生了心理障礙,認為肉體關係不會長久,兩個男女一旦發生了性,就什麼都完了。他痛苦地抗拒著芳芳在他身上挑起的慾望,同時又不斷地對芳芳獻殷勤。
芳芳不瞭解亞歷的成長背景和心理,一次又一次試圖和自己愛的人達到靈與肉的結合,但每到關鍵時刻,亞歷總是退縮。芳芳迷上了他的個性,採用各種手段逼他表態……
影片最動人的一幕發生在沙灘上。從海水裡游上岸的芳芳,半裸著上身,體態自然,青春逼人。她讓亞歷在她身上抹防曬霜,亞歷的手指遲遲疑疑地滑過她的肌膚,卻像柳下惠一樣坐懷不亂。她少女的青春光澤在鏡頭下流動,她的身體和她的愛一樣讓人覺得神聖。這一刻,在亞歷眼中,她是女神,而不是勾起肉慾的性感女人。
在電影的前半部分,導演用濃墨重彩刻畫了亞歷製造的浪漫情調,真真假假的場景,他帶芳芳偷偷潛入別人的豪華別墅用膳,被主人發現後更顯得鎮定和高貴,並全身而退。有一個特寫鏡頭表現了他們愛情的純真和美好:芳芳穿一襲白色的婚紗,像個聖潔的公主,和亞歷翩翩起舞,他們舞了一圈又一圈,被歡聲笑語和幸福籠罩著。我想,沒有一個女孩會拒絕這樣的浪漫。
影片中很有創意的設計,是亞歷住在芳芳的隔壁,用一面牆的鏡子偷窺芳芳的生活。他們隔著一面鏡子,分別躺在浴缸裡,相互的思念在水中浸泡膨脹。芳芳打電話給亞歷,亞歷聽見她說,她想他。此時的亞歷,同樣也熱烈地愛著芳芳,但隔在兩人中間的一面單向鏡子,就像是深藏在亞歷心中的障礙,他不敢衝破這層脆弱的防護。
故事就在兩個人的試探和設防中發展,誰也不敢先伸出腳去探明愛情的水深水淺,這場遊戲沒有勝者也沒有輸家,愛情原本分不出勝負。直到男女雙方越陷越深,不可自拔。真正觸動靈魂的愛情令人無力抗拒。這就是電影《芳芳》要表現的愛情。對於受過傷的心靈,愛情是一項冒險的遊戲。面對真愛來臨,亞歷始終活在陰影裡。他和無愛的女孩同居,甚至差點結婚,是芳芳的出現讓他的婚姻成了泡影。
導演安排芳芳在激烈的打擊樂器下,跳亂七八糟的舞,亞歷隔著一面單向鏡子也跟著跳,雖然她就在面前,卻是那樣地遙不可及。亞歷封閉在自己設計的囚籠中。影片成功地運用了很多可以堪稱經典的鏡頭,去表現兩人隔鏡相望的渴慕和無奈。這就是現代人臉上相同的表情,渴望愛又懼怕愛。
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愛情需要衝破重重阻力,電影結尾時芳芳打碎了這面鏡子,這個畫面可以看做是她幫助亞歷走出心靈的囚籠。此時兩個人才開始初吻,這是片頭的延續,導演在影片一開始安排的剪影鏡頭其實是總領影片的大綱,影片結尾,以兩個人的嬉笑親吻告終,這時,兩個人的愛情生活才剛剛開始。
在每一年的情人節,《芳芳》都要在世界各地重播,蘇菲·瑪索把芳芳這個角色演繹得勇敢、自然、清純、性感。影片把她拍得美輪美奐,青春迷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芳芳”,她是純精神上的戀愛物件,是愛情哲學上的完美象徵。也只有蘇菲·瑪索才能將獨有的唯美浪漫氣質表現得如此妥帖、神形兼備,使這個神話般的女孩留在我們心中。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全世界男人的夢中情人
1982年,蘇菲·瑪索16歲,與法國影帝傑哈德·巴狄厄、法國影后凱瑟琳·丹妮芙合演《薩卡納要塞》(又譯為《沙崗堡》),第二年,她又與傑哈德·巴狄厄再度搭檔,合演《警察》。接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