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3/4 頁)
傳最後釀成大波的社會基礎。 這種認識上的差異當然不僅限於天津。 2000年10月28日出版的《成都商報》曾報道,成都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透過決議,為艾滋病立法”。這篇報道稱:《成都市性病艾滋病防治管理條例(草案)》透過審議,這部前後修改了20餘次、引發無數爭議的條例一旦經省人大審議透過,將於明年正式付諸實施,成都也因此成為西南地區首個為防治性病艾滋病立法的城市。據瞭解,《成都市性病艾滋病防治管理條例(草案)》對艾滋病的防治內容、管理範圍、職能部門分工等做了詳細規定,其中包括:賓館、飯店、旅社、招待所、公共浴池、游泳池、理髮店、美容店、歌舞廳等單位在錄用人員時,應當組織直接接觸客戶的人員每年一次到市、區(市)縣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性病、艾滋病防治專業機構進行性病、艾滋病專案檢查,取得健康證明後方准予上崗,性病、艾滋病患者及感染者離崗治療。性病、艾滋病人及感染者不得進入公共浴池就浴或進入游泳池游泳,違者將被處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罰款。 這一地方法規經新聞媒介披露後,曾引起較為強烈的反響。一些專家(例如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學者潘綏銘等)認為“嚴禁艾滋病人進游泳池”是一個“荒唐的規定”,因為“那是不會傳染的”。 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駐華辦事處專案官員對此也非常擔心,他說,如果成都的法規被透過,會加劇AIDS人群與健康人群的對抗情緒。 然而,專家的聲音卻很無力,左右不了人們對艾滋病的恐懼和誤解。 2002年1月30日出版的《工人日報》刊載了一篇題名為《集中管理艾滋病人?——善良卻危險的提案》的報道,這篇報道說:這些天來,關於艾滋病人的新聞突然多了起來。除了京津地區風傳“艾滋病患者持針扎人”的謠言之外,來自廣東“兩會”的一份提案也捲了進來。《新快報》的訊息稱,有的廣東省政協委員提出要像過去治療麻風病人那樣,對艾滋病人進行集中管理和治療。這是一個善良的提案,也是一個危險的提案。儘管艾滋病的陰影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感受到死亡的威脅,但是,把艾滋病人和麻風病人等同起來,是不是就能夠像消滅麻風病一樣消滅艾滋病?恐怕只能得到否定的答案。 這篇報道在評論這種舉措時說,西南某大城市(即前文提到過的成都)曾經醞釀過一項地方法規,要把艾滋病病毒攜帶者拒於公共浴室之外。如今,類似的聲音又在廣東重新出現,而且由政協委員把艾滋病人與麻風病人並列起來,說明我們在善待艾滋病患者的問題上,還有很多工作沒有完成。 2001年12月1日,在臺灣某劇院實驗劇場裡,上演了一出由真人真事改編的艾滋病故事劇《黃色小船》。真實的劇情與真情的表演,讓在場的演員和觀眾哭在了一起,擁在了一起。 《黃色小船》的故事背景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知名導演沙大偉(David Sear)婚後喜獲貴子,取名潘傑明(Benjamin),但不幸的很,新生兒卻是一個先天的血友病患者。後來不慎因輸血感染了HIV,當時對艾滋病的瞭解和治療極為有限,結果潘傑明只活了8年4個月又29天。在潘傑明短短的生命中,帶給沙大偉夫婦的是愛子誕生與成長的喜悅,同時還有愛子面對病魔而父母束手無策的無助及痛苦。潘傑明從得知染上HIV那一刻起,就開始被親友歧視,被學校強迫退學,最後在父母及朋友的愛的包圍下,他也知道自己即將死去,他卻能以一顆童真的心說,要在死後把他的玩具分給朋友。 這部實驗話劇,透過孩童的眼光,探討艾滋病、血友病、死亡與病重兒等問題,戲劇的感人力量勝過千言萬語!它告訴人們,惟有了解艾滋病,關懷病人,才能挑戰艾滋病,才能最後徹底瓦解和戰勝艾滋病! 今天,黃色小船又飄到了我們身邊。 在艾滋病這個世紀魔鬼面前,我們和那些不幸的患者其實同在一條船上。 那些試圖用法律“嚴禁艾滋病患者進入游泳池”的做法,那種重新引入麻風病人概念的觀點,只能意味著對患者和弱者的冷漠。 我們今天需要做的,是勇敢地伸出自己的雙手,去幫助那些徘徊在死亡陰影裡的人恢復生命的自尊和生存的勇氣。 挽救了他們,也就是挽救了我們自己,也就是挽救了整個人類。  
用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艾滋病是20世紀末橫行於全世界的惡魔,就目前而言,人類還沒有辦法戰勝它,但人類完全有可能遏制住它恣肆無忌的腳步。 為了挑戰人類共同的敵人,世界已經行動起來,中國也正在行動。 2001年9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