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頁)
托馬斯·哈代'英'
書籍介紹:
托馬斯·哈代(1840…1928),英國小說大師,著名詩人。《無名的裘德》是哈代最優秀的作品之一,哈代自稱要寫出“靈與肉的生死搏鬥”。
小說以悲愴的筆調敘述了鄉村青年裘德一生的悲劇。裘德好學深思、刻苦自修,卻始終被拒之於大學門外。女主人公淑聰穎美貌,更重要的是具有獨立的人格和思想,蔑視世俗和僵化的宗教,但她跟裘德的愛情卻為教會所不容、世俗所不齒。裘德壯志不酬、謀職無路、告貸無門,絕望中,他的長子同弱妹幼弟一同吊死。淑遭此慘變,終向命運和教會屈服,離開了深愛的裘德,自由的思想、獨立的人格均遭譭棄。裘德則終日縱酒,鬱郁成疾,年未滿三十即含恨而終。
第一部 在馬利格林 初版序
這本小說因為先要在期刊上發表,所以遲遲未能以目前這個面貌問世。現在就把它成書經過約略說一下:作者於一八九○年根據一八八九年及其後所作的札記,以及一八九○年一個女人死亡的某些情況,草成寫作計劃。一八九二年再次到事件有關地點採訪。一八九二年和一八九三年春寫好敘事大綱,一八九三年八月起,延至翌年,把整個敘事詳細具體地寫完,即現在的全部內容,及至一八九四年歲末,除幾章外,全部文稿都交到出版商手裡。一八九四年十一月起,《哈潑氏雜誌》①開始以連載形式刊出,逐月發表一部分。
①《艾司德拉斯》是新教的經外文,有兩卷。
但是該雜誌的文字,同《德伯家的苔絲》發表時情形類似,由於多種原因,不得不就原稿有所刪節和改動,所以只有目前出的這個版本才保留著作者第一次寫成的原稿的全貌。又因難於及早決定書名,所以發表時姑以臨時書名代之,事實上先後用了兩個這樣的書名。現在用的這個書名是最後的,因為整個看來,以它為最好,同時它也是作者最早想到的書名之一。
這是一個有了閱歷的人寫給成年男男女女看的一本小說,它力求做到以冷靜客觀的態度來處理人類一次最強烈的激情在所難免地帶來的煎熬和狂躁、譏誚和災難,以無所避忌的筆墨來描述在靈與肉之間展開的一場慘烈的鬥爭,以集中有力的方式來展示空懷大志而抱恨終天的悲慘經過。立意如此,所以我並不覺得在運用這一題材方面有什麼可以引起指摘的地方。
《無名的裘德》一如作者筆下以前的產品,只是想做一番努力,把一系列表面現象,或者說個人印象,整理編次,使之首尾完具,連貫成形而已。至於這樣做的結果,是一氣呵成,還是牴牾互見?是歷久不衰,還是曇花一現?這類問題,作者在屬筆之初,就已視為無足重輕。
一八九五年八月
第一部 在馬利格林 第01節
“是啊,確有許多人醉心於女人,神魂顛倒,不惜為了她們而當奴僕。
還有許多人因女人之故身敗名裂,執迷不悟,罪孽深重……啊,難道女人
真是這麼強大,你們男人只好讓她們為所欲為?”
——艾司德拉斯①
①基督堂城大體以英國牛津為藍本,種種情事分別見於第二部和第六部。
小學老師就要離開村子,人人都顯得不大好受。水芹峪開磨坊的把他的白篷小貨車連馬都借給他,幫他把一應物件運到大約二十英里外他要去的城市。車身容積綽綽有餘,老師路上不必擔心。校舍傢俱原來由董事會配置了一部分;老師自己除了書籍,只有一種笨重東西,那是架豎式鋼琴,是他當年一時心血來潮想學鋼琴,在拍賣會上買到手的,以後那股熱勁兒慢慢過去了,一點彈琴技巧也沒學好,而每逢搬家,買來的這件東西始終成了他的累贅。
教區長素來不願意看到變動,所以整天都到外邊去了。他總要到晚上才回來,因為那時新教師多半已經到校,諸事安排停當,一切也就平靜如常。
鐵匠、莊頭和老師站在小接待室裡的鋼琴前面,一籌莫展的樣子。老師已經表示過,就算能把它弄到車上,到了他要去的基督堂①那個城市,他還是不知道拿它怎麼辦,因為他初來乍到,只能臨時找個地方住住。
①《新約·馬太福音》中說:最後晚餐以後,十二門徒中的猶大帶人來捉耶穌。耶穌說完話,“當下,門徒都離開逃走了。”
一個十一歲的男孩子正幫著扎東西,挺有心事的樣子,這時走到大人這邊來,趁他們摸著下巴頦的時候,大聲說:“姑婆有個好大的柴房哪,你找到地方放它之前,也許能寄放在